目前分類:好文章 (9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撰文者:郝廣才

法國一個大富翁死後,他的律師在報紙刊登他的遺囑:「我這一生從窮光蛋變成億萬富翁,如今我把有錢的祕訣密封存放在銀行的保險箱,誰能回答這個問題:『窮人最缺的是什麼?』我的代理人就會遵照指示,把祕訣和200萬法郎贈送給答對的人。」

消息一出,律師收到如雪片飛來的信件。大部分的人回答說:「錢,窮人最缺的是錢,不然怎麼是窮人?」有人說:「運氣,有了好運,買彩券就中、買股票就漲,怎麼會窮?」有人說:「機會,就是沒有發財的機會,所以才會窮。」有人說:「專長。」有人說:「知識。」有人說:「是富爸爸。」有人說:「是貴人。」還有人說:「是愛,人有愛,就會向上,就會滿足;沒有愛,就會墮落,就會貪心不足,感覺窮……」遇到一堆千奇百怪的答案。

結果,得到200萬法郎的是一個6歲的小女孩。只有她寄來的信,答案和富翁留下的祕訣一樣,就是「野心」,窮人最缺的就是野心!大家問小女孩,為什麼她會想到是野心呢?小女孩回答:「每次我和姊姊分東西的時候,她總是警告我說:『不可以有野心喔!』然後我不是分不到,就是得的少。所以我想,野心,一定是可以讓人得到東西的東西。」

蘋果電腦最近又大展神威,股價如直升機直上青天。美國媒體把當年蘋果的3個原創始創辦人之一—隆納韋恩(Ronald Wayne)挖出來,發現他並沒什麼錢,靠退休金過著簡樸的生活。原來在1976年,韋恩和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史帝夫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3個人一起開創蘋果電腦,他的年紀比兩個史帝夫大上15歲以上,所以每次兩個史帝夫吵架,都是他出來打圓場,雙方相持不下時,也由他裁決。後來他發現賈伯斯為一筆100台電腦的訂單,去向銀行借了2萬美元。韋恩曾經參與一個Siand賭博機公司,Siand就是為了開拓生意而舉債,結果破了產,害他背了債;他怕重蹈覆轍,便把手上的10%蘋果股份以800美元的代價賣給兩個史帝夫,回到原來他和賈伯斯同事的Atari上班。如果他當年沒賣蘋果的股份,現在市值240億美元。

差很多吧!很可惜吧!韋恩自己說:他當時已50歲,跟不上兩個年輕小子的野心。是的,沒有野心,就不敢冒險,那難以致富。這就是窮人最缺的。我不是說安貧樂道有錯,如果一簞食,一瓢飲,回也不改其樂,當然很值得尊敬;韋恩也說他不後悔,因為他不負債,踏實生活也不錯。但如果你想致富,又不敢冒險,那就看人有錢,自己痛苦了!

小檔案_郝廣才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

◎經歷:城邦集團副董事長、遠流出版兒童館總編輯、格林文化出版總編輯

◎現職:格林文化事業發行人、城邦基金會董事長


 

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41060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  數學的故事                                    

作者:理查.曼奇維茲(Richard Mankiewicz)
譯者:蔡信行

出版社:世潮

by 趙  091910

 

    初看到這本書時就馬上吸引我的目光,對於和我工作背景有關的東西我是很注意的。而這本書不是單純講數學,它算是是一本歷史書,應說是在講數學的歷史書,這更是我喜歡的部份。其實我最近剛看完的是有6本的「大明帝國」,在講朱元璋從推翻元朝到在位三十一年的歷史,因不適合寫在這心得報告裡。所以看到這本書時就覺得很有趣。

    幾世紀以來,數學是如何演變的,又出於怎樣的原因發展起來?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和變革中,數學產生了什麼影響?又如何藉數學的知識來塑造宇宙,並瞭解它?這本書的作者理查.曼奇維茲用敘說知識故事的方式,來說明縱橫人類的文化和文明史的數學,從哲學家、教士和科學家的妄想,數學歷經改變,進入生活的每一層面。如史前人類用來計算的神秘木棒;貿易、探險、作戰用的地圖;對天體運行長久的仰慕,藝術的透視看法和科學見解的改變,作者認為這些都是歷史核心所記載的數學明證。。       

通常數學類的科普書籍,通常都是黑白印刷,畢竟,定理和數學性質沒什麼好印彩色的!不過這本是全彩印刷,因為牽扯到很多歷史故事,這些圖文可是非常重要的!

數學到底是怎麼開始的?雖然要確定是不大可能的,但大致上應該是從配對,數一數這種行為開始的,比方說首領清點部落人口,也許不是用數的,但為了確定沒有漏掉,可能會扳手指頭:或者是打獵行為,為了避免出聲,也許會用手勢來代表前面有幾隻獵物。

  總之,最早的數學是用手指頭用來標記數量,應該是可能性很高的推論。數學幾乎從一開始就呈現一種獨占且神秘的發展模式,原因不難理解,至今大多數人面對數學時仍然是厭惡、恐懼的居多。。

   其實有趣的一點,我們在學校耳熟能詳的一些基本數學,像畢氏定理、歐基里德原理之類的東西,都是幾千年前就已經發展出來的。這些人居然在那麼久以前就研究出這些東西來,他們是如何在數學工具缺乏的狀況下開發這些知識的,是讓人很好奇的。

   埃及人早就懂得利用相似型來丈量土地、用三角測量來劃地界。印度人為了建築比例,開發一大堆精密的繪圖技巧,而全世界的人為了「算命」,不約而同的計算出精密的圓週率以及推算曆法,接著進一步規劃出宇宙模型,數學除了實用目的,與哲學、玄學、天文學、物理學等等也密不可分。

對於牛頓,阿基米德這類在教科書裡可看到的人物,我不用多說,但我很想說一說書中介紹的中國數學家:祖沖之

祖沖之(429-500)是南北朝時代的偉大科學家。他利用割圓術求得圓內接二、四、五、七、六邊形的周長,從而推算出圓周率的值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而且他採用22/7作為約率,355/ 113作為密率。這些結果都比西方早超過數個世紀。要知道當時只有算籌這種計算工具,計算工作是很繁重的,不像現在有計算機和電腦。

   
祖沖之不單是個數學家,還是天文學家、文學家、機械發明家。在天文方面,他提出了當時最好的歷法「大明曆」,而且還算出地球繞太陽一周所需的時間是365.24281481日,和現在由製儀器得到的數據365.2422日,他的數字準確到小數後三個。一千多年前他這個成果是值得我們驕傲的。但現在教科書裡卻很少出現祖沖之這個名字,讓人覺得有點可惜。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學時期的閱讀能力決定一生的成績」

心得 by 2010/9/19

 

    最近這幾年,「閱讀能力」越來越受大家的重視,許多學校也紛紛推出許多加強閱讀的課程、活動或是作業,目的無非是希望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但閱讀能力並不是上幾次的課程或是做幾個作業就可以提升的,而是需要從小培養起。

    「小學時期的閱讀能力決定一生的成績」這本書是韓國一位讀書專家所寫的,是指引所有想提升孩子閱讀能力的家長、老師的一本書。根據研究顯示,閱讀能力低的孩子多半會在學習上遭遇困難,常常會發現許多孩子在寫數學應用題時,會不知道該如何下手作答,但經過老師講解題意後,孩子就能自己列出算式,這問題的原因就出在閱讀能力上,所以有人說國語不好、數學不好、自然不好、社會也不好終究其原因就是閱讀能力不好。

    有些孩子認真的讀書之後發現效果仍不佳,原來問題是出在閱讀習慣上,錯誤的閱讀習慣會造成閱讀能力低落,「跳躍式閱讀」和「機器人症候群(不懂意思硬讀)」就是錯誤的閱讀方式,要發現孩子閱讀問題出在哪哩,才能找到方法解決。

   書中提供了幾個方法提升孩子的閱讀能力,如下:

1.     因應文章的類型,有目的的閱讀:在閱讀前先設定閱讀目的,如此一來可以集中精神專注在必要的部分閱讀。

2.     啟動背景知識:背景知識是指一個人看過、聽過、讀過和體驗過的所有東西,閱讀能力強的孩子越能和啟動背景知識和所讀的內容相結合。

3.     運用背景知識:閱讀時儘可能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可以增加對文章的理解範圍。

4.     提升詞彙能力:孩子的詞彙量越大,就越能理解文章的含意。

5.     念出聲音並加以思考:念出聲音來除了可以增加專注力、表達力外,還可以檢查自己是否有讀通文章的意思,並能迅速了解文章、記住新的知識。

6.     一邊問問題一邊朗讀:一邊看書一邊問問題是培養綜合性思考的閱讀方法,慢慢的可以提升思考力和推理能力。

7.     判斷何者比較重要後再閱讀:寫文章的人會不知不覺重述特別重要的地方,重述的地方就是重點也就是要重複去念的地方。

8.     一邊做筆記一邊閱讀:這樣的做法可以幫助自己更輕鬆的了解文章內容,也能幫助記憶。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五招收服孩子愛頂嘴

 

天下雜誌 更新日期:2010/08/20 11:04 楊俐容
青少年愛頂嘴,常常是因為父母無法調整關愛。圖/親子天下提供

 

 

青少年愛頂嘴,常常是因為父母無法調整關愛;沒能順利轉型,就會嘮叨,孩子也會長不好。舉個例子,現在許多孩子有過敏體質,父母經常提醒孩子不能吃冰。孩子還小時,只要父母不買,他就沒得吃。國中以後有辦法嗎?他下課去買冰,喝完再回來,你還真的不知道呢。父母不轉型肯定落得嘮叨之名。至於如何轉型?提五招供大家參考:

第一,體認「嘮叨其實為自己」。父母表達關愛,要尊重青少年的獨立判斷跟自主行動。譬如說,天氣冷,你提醒孩子帶外套,孩子要不要帶,隨他。他自己冷了,下次就會注意;如果怎麼冷都無所謂,表示他體質好,你也不用煩惱。只要不至於產生嚴重後果的決定,你可以表達關懷,但一句就夠了,然後尊重他的獨立自主。

第二,默唸「孩子獨立真可喜」。父母要常唸這個魔咒。記住這句話,就不會那麼難受。父母通常因為焦慮擔憂,所以要不停的關照孩子。也許孩子走的這條路不見得順,可能會出問題。但他在這個關卡願意嘗試追求獨立,將來才有辦法真的作主。

第三,宣布「習慣調整慢慢來」。愛也是一種習慣。孩子小時候,需要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好不容易習慣成自然,孩子卻長大了,父母又得改變習慣,這真是上天給父母的功課。你可以跟孩子說,「不好意思,我已經習慣了,畢竟這樣關照你十幾年了,突然要改,好難喔!」。

第四,牢記「有效規範的三要」。成功管教的配方有五個元素:了解、接納、引導、規範與欣賞。不同年齡層,配方的元素比例不太一樣。孩子未成年之前,有些行為還是需要父母的引導和規範,以下三個要點供父母參考:(1)要以行動取代嘮叨。(2)要善用客觀的事實資訊。(3)要使用自然合理的行為後果。

最後,切記「親子對談有四不」。青少年最討厭的嘮叨有:(1)小事不要一提再提。父母要管大事,不重要的小事儘量讓孩子作主。(2)不要翻舊帳。沒有人喜歡被揭瘡疤,這最容易引發青少年反彈。(3)不要否定孩子。經常否定孩子的感受或想法,孩子就會更想頂嘴、堅持到底。(4)不要引發孩子的罪惡感。譬如「你翅膀硬了,不需要爸媽了!」

 

文章出處: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20/122/2bgnn.html

孩子長大,父母要隨著調整。以上五招讓你親子關係升級、完全收服頂嘴。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出處: 商業週刊- 1188                                  封面故事: 郭台銘也在學的一堂課:搞定壓力!

(讀後心得)

 

 

壓力人人都有,不管是工作壓力、學業壓力或是家庭壓力都容易把人壓得喘不過氣來,面對種種的壓力,每個人都應該找到屬於自己的抒壓方式。

    每次在看棒球比賽的時候,都很佩服場上球員的抗壓能力,尤其是在兩人出局,兩好球三壞球壘上又有跑者時,背負比賽勝負關鍵的那個人。像是郭泓志在七局下半場上場救援,面對八萬隻眼睛盯著他的高壓力比賽下,他只能對自己的內心喊話說:「愛比賽,就能投得好。」因為有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他將壓力轉變為助力,替他自己打了漂亮的一役。

    繼富士康跳樓事件後,各企業的老闆們最喜歡的就是「打不跑、罵不退」的員工,有沒有抗壓能力成為各大徵才的指標。而要如何培養高抗壓力呢?文章中所提供的方法是先減壓再挑戰體能極限,說起來很簡單,但要做到是有難度的。首要必須先了解自己的壓力源,再減少它,之後再提升自己的抗壓性。

    之前在捷運上看到一則漢堡王的廣告,一個上班族男生大口吃著漢堡,廣告上面寫著「挫折好好吃」,只要用對調解壓力的方法,就能將壓力變成一道美味的佳餚,讓自己在年輕時就能和壓力好好共處,總比到有了些年紀後發現自己無法適應壓力來得好!

    專家提供了四大解壓方法,讓我們跟壓力說掰掰,這四個方法分別是:「接受失敗,再努力就好」、「列出壓力清單,反而鬆口氣」、「賦予壓力意義,就能走下去」、「打造抗壓人脈庫,情緒有出口」,若能打從心裡接受每天都有可能面對的「改變」與隨時都有可能遭遇「失敗」的話,壓力就會少一些,每個人都應該找個屬於自己的垃圾桶,適時傾倒一些心理垃圾,讓自己活得輕鬆自在一些。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腰要軟一點,肩要硬一點

戴晨志博士藉由一個個溫馨感人、勵志進取、深具啟發性與影響力的故事與經歷,鼓勵讀者即使在「失意」時,也絕不能「失志」;在「失意」時,心中仍然要「得意」,因為,沒有人一生注定要倒楣的,把意外和挫折當成人生的「轉折」,只要心存希望、充滿信心、努力實踐,就可以展現自己超強的力量!(本報內容摘錄自戴晨志《勝利總在堅持後》一書、時報出版)

[
]腰要軟一點,肩要硬一點(內容由 時報出版 提供)

感謝失敗,才能東山再起!
腰要軟一點,肩要硬一點
愈不肯承認失敗,失敗就會更賴著不走;
只有承認失敗、感謝失敗,才能邁向成功!

早上,打完羽毛球,開車經過麥當勞,心想,車上有早餐卡,就去買一份早餐吧!一下車,看到前面剛下車的車主,很面熟。他是?噢,對了,他就是全台灣地區麥當勞的總裁李明元。
我驅前和他打招呼。他愣了一下子,不太記得我了。

我說:「總裁,五、六年前我曾經採訪過您!」噢,他想起來了!

太巧了,兩輛車停在一起,李總裁親切地招待我,也請我吃麥當勞早餐。我對李總裁說:「我常坐在你們麥當勞看書、寫稿哦!」

「真的?太好了,我們全台灣三百五十家麥當勞都可以無線上網,歡迎你多加利用!」李總裁說。

其實,一個人只要靜下來一小時,就可以做很多事。

人只要靜下心來,專注於一,就能閱讀、寫作、計畫、自省、用功、發想創意。
人的心,有時太雜、太亂了,朋友太多了、玩心太重了,以致心靜不下來。但,只要找個地方靜下心來,就能讀一些好文章,也可以學習用中英文寫日記。

現在,我也嘗試再靜下來,坐在麥當勞裡,專心閱讀、寫作;同時,也學到一些新話語:
「腰要軟一點,肩要硬一點!」人的腰,要軟一點,才能常低頭,才不會撞到頭;人的肩,要硬一點,才能勇敢地扛起責任,不能沒肩膀、沒骨氣啊!

真的,人,要謙卑,不要強出頭!腰軟一點,多請教別人、多感謝別人、千萬不能「腰太硬,肩太軟」啊!


致勝關鍵60

有個方丈禪房,外頭有青石鋪設的平坦地面,可是,正對禪房的門外,卻有一塊青石,突出地面一寸高;也因這塊突兀的地面,一些前來禪房的人,常會被絆倒而跌跤。

一天,一個小沙彌興沖沖地前往禪房向方丈報告事情,一不小心,被突出的青石絆倒了,膝蓋也破皮了;小沙彌生氣地說:「這是誰鋪的地啊?這石頭鋪得這麼高,會絆死人的!我一定要拿鏟子,把它剷平不可!」

這時,方丈語重心長地說:「這個世界上,哪有所有的地都是平的?馬路上,也有坑洞啊!這塊突出的青石,是以前我們的前輩特別設置和留下來的,目的就是要我們認清人生的道路,一定有困頓,也會有坎坷不平!所以走路時,一定要小心、謹慎,看清腳下的路。」

的確,人生的路,有時會有絆腳石,所以,在愈接近目的地時,愈要小心,免得跌了一大跤。

我很喜歡閱讀,更喜歡看一些發人深省的小故事、小啟示、小觀念。

英國經濟學家歐墨洛教授,最近一直在倡導少有人談過的「失敗學」和「失敗經濟學」;也就是說,所有企業、或是公共政策領袖,都必須從「失敗」中,獲得教訓。就像一個人,一定要「感謝失敗」,絕不能「痛恨失敗」!

因為,愈不肯承認失敗、愈痛恨失敗,那麼,失敗就會更賴著不走,甚至如影隨形;只有承認失敗、感謝失敗,才能從中汲取教訓、邁向成功。

人,可以做個「柔軟的人」承認失敗、感謝失敗,才能東山再起、嶄露頭角!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給職場新鮮人的真心話

出發前的叮嚀撰文:孫蓉萍  

方帽子拋向空中,邁向新的人生。年輕人興奮地為近20年的求學生涯畫下句點,迫不及待地踏進「真實人生」的門檻。在接受社會洗禮之前,請聽一聽過來人的叮嚀,這些睿智的話語會給你方向、給你力量。或許,你已在「真實人生」的旅途上......

黎智英:工作不像女人可以拍拖/不愛工作的人注定是失敗者

在台灣興起媒體革命的壹傳媒集團主席黎智英,辦媒體以消費者為導向,六親不認,所以他不要他的孩子進入傳播界。
除此之外,他對自己的孩子進社會有什麼期許?對年輕人找工作有什麼建議?
《今周刊》專訪這位創業成功、卻也爭議不斷的媒體大亨。以下是訪談內容。
《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在選人才的時候,你首先看重的能力或特質是什麼?最討厭的是什麼?
黎智英(以下簡稱答):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一個人對這份工作有沒有熱情和興趣,有了熱情和興趣,即使能力差一點也可以很快就能跟上。
我最討厭不負責任的人,來上班卻不肯承擔。永遠不肯做決定或做模稜兩可的決定,怕負責。還有人犯了錯把它藏起來,使小錯變成大錯;或把自己的錯推到別人身上,破壞公司整體的工作氣氛,這是最要不得的。人事主考官看到來應徵的人回答的是很技巧性的、像律師一樣聰明的答案,但是缺乏果斷和承擔,這種人你馬上趕他走,聽這種人講話,多花一秒鐘也不值得。

成敗之外,是非更重要

問:你最大的小孩在開餐廳,當他入社會時,你對他有什麼期待或建議?
答:小孩子要出來做生意是為了要尋找自己,尋找自己的能力、個性和自我,這是他尋找自己的過程,如果他做錯了,可以從這裡面得到教訓,得到很好的啟發和頓悟。
你不可能在小孩要出去做事的時候才給他建議。小孩大了,有本事自己做生意了,還囉囉嗦嗦告訴他要做這個、要做那個,他反而反感;所以他出去做的時候,我就什麼都不講了。
教小孩最大的智慧,其實是你的行動、你的為人。

我的小孩二十幾年來每天在家裡耳濡目染,自然會感受到生意人的氣氛,也會從我們言談之間學到很多事。所以身教很重要,他每天看你怎麼做人,每天怎麼處理事情,遇到困難如何冷靜下來,有危機的時候自己真的能承擔,發生錯誤的時候也能承認錯誤。假如你自己做的事是一樣,告訴他的又是另外一樣,反而會讓小孩很困惑。
而且教小孩子做生意也不單只是教他怎麼做生意,做人的是非也很重要;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我覺得做生意除了成敗之外,是非是更重要的問題。如果成功了,但手段不好,還是沒有勝利或成功的感覺。有時候失敗了,但是你覺得你做對了,還是會很安心,而且你的信心和勇氣還在,還能再來一次。

成功的第一步:付出

問:你在四十多年前偷渡到香港,從月薪八美元的童工,一路做到成衣廠的經理,後來更自己創業。你認為新舊時代,年輕人找工作有什麼不同的方法或想法?
答:一樣的。因為到最後不是環境,而是人。不論在什麼環境,同樣有其他人和你競爭,所以最後還是要靠自己。年輕人不要操之過急,要多給自己一點時間,也多給別人一點時間去欣賞你,要別人同意你很棒、很厲害,也要一段時間。而且你可能要有很多次好表現,別人才會記得你。這時候耐心也很重要,有耐心才會謙虛,才會多給自己一點時間。
為什麼這麼多聰明的年輕人到最後還是失敗了?第一,因為他覺得自己太聰明了,沒有耐性去學東西,覺得凡事靠聰明就可以了。第二就是看不起別人和他們做的事,不肯努力去慢慢學習,不肯問人,覺得問人很沒面子。這個世界上,最簡單的東西其實最難做,因為看起來簡單的東西,其實有很多的道理在裡面。另外,就是年輕人工作不單只是學怎麼去做,還要鍛鍊自己的性格,鍛鍊自己怎麼在困難的時候沉靜下來;怎麼在危機的時候冷靜下來;怎麼在得意的時候謙虛下來;怎麼在拚爭的時候退讓一步,年輕人時間很多,不必爭朝夕。

很多年輕人都想成功、發達,但是很少人真的可以為成功付出。現在年輕人不想付出,只想得到。很多人講得天花亂墜,但是all rubbish(全是垃圾),事情不是講的,是要做出來而且要做好。做好每件事情很困難,做不好的時候,從錯誤失敗中學到為什麼失敗,這更困難。
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要決定為自己的職業、為自己的將來付出,否則就沒有開始。就像一個人娶了老婆,如果不能為老婆、為家庭付出,還想在外面找女朋友,把老婆當女傭,自己沒有付出,就永遠沒有一個家。還有很多人做事不甘心,覺得I deserve better(我值得更好的),看不起這份工作,不放精神下去,也不尊重這份工作和同事,就像一個男人娶了一個女人,卻覺得這個女人不夠好,只有五十分,一定要去外面補充另外的五十分。這樣的男人沒有事業,也沒有家庭和愛情,最後什麼都沒有,是一個很悲慘的人...

(精采完整內文請見《今周刊》600期,)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得你的承諾        家相師著

在於現在社會上一般有情眾生最常做的事就是給其他有

情眾生承諾,但是卻有許多有情眾生為了[承諾]二字害的

自己一直在貪念忘念的苦難中浮浮沉沉痛苦萬分,[承諾]

二字本身並無過錯,是有情眾生貪念忘念造作之心硬是把

承諾二字改變了,在於承諾方來講因為貪圖一時的利益所

以誇下海口只要你能接受以後就能怎樣怎樣,在於被承諾

另一方因為總是想著某某某曾經對我承諾過什麼因而信

以為真,因為雙方的造作自己的心境使得承諾二字早以蕩

然無存,男女之間互許承諾愛的你死我活但到了關係到自

身利益之時原本的愛慕之心卻變成了嗔憤之心,朋友之間

相挺相讓的承諾之心到了關係到自身利益之時又變成了

嗔憤之心,是問為何承諾之心到最後都變成嗔憤之心?是不

是在向某位有情眾生許下承諾之前沒有想想看自己可否做

?是否是某位有情眾生只是向你說聲場面話時你卻信以

為真? ,[承諾]二字本來並沒有過錯但是因為有情眾生

一再造境因而使得[承諾]只變成虛構,

所謂的有因必有果奉勸有情眾生

在對其他眾生下承諾時再三思考不要去造就無法實現的惡因讓自己受到惡果,祈盼有情眾生認清楚一切表相和事實,

對於有情眾生所謂[承諾]的客套話場面話

聽聽就好  所謂的期盼越高跌的越重

[把心放下]

20100519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的恩人與仇人

 

給我的仇人 給我的恩人 給懂珍惜的人

 



很有意思的管理故事: 仇人 與 恩人

給辛苦的上班族分享 !!

 

大學剛畢業的時候,某電視公司請我去主持個特別節目,那節目的導播看我文章不錯,又要我兼編劇。

可是當節目做完,領酬勞的時候,導播不但不給我編劇費,還扣我一半的主持費。

 

他把收據交給我說:『你簽收一千六,但我只能給你八百,因為節目透支了。』

我當時沒吭聲,照簽了,心想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後來那導播又找我,我還 【照樣】幫他做了幾次。

最後一次,他沒扣我錢,變得對我很客氣,因為那時我被電視公司的新聞部看上,一下子成為了電視記者兼新聞主播。

我們後來常在公司遇到,他每次笑得都有點尷尬。

我曾經想去告他一狀,可是正如高中那位同學所說,沒有他我能有今天嗎?

如果我當初不忍下一口氣,又能繼續獲得主持的機會嗎?

機會是他給的,他是我的貴人,他已經知錯,我何必去報復呢?

 

 

後來我到了美國留學。

有一天,一位已經就業的同學對我抱怨他的美國老闆【吃】他,不但給他很少的薪水,而且故意拖延他的綠卡(美國居留權)申請。

我當時對他說: 『這麼壞的老闆,不做也罷。但你豈能白幹了這麼久,總要多學一點,再跳槽,所以你要偷偷學。』

他聽了我的話,不但每天加班,留下來背那些商業文書的寫法。

甚至連怎麼修理影印機,都跟在工人旁邊記筆記,以便有一天自己出去創業,能夠省點修理費。

 

隔了半年,我問他是不是打算跳槽了?

他居然一笑: 『不用!我的老闆現在對我刮目相看,又升官,又加薪,而且綠卡也馬上下來了,老闆還問我為什麼態度一百八十度轉變,變得那麼積極呢?』

他作了『報復』,只是換了一種方法,而且他自我檢討,當年其實是他自己不努力。

 

大概前五年吧!我遇到個有意思的事。

一位老友突然猛學算命,由生辰八字、紫薇斗數、姓名學到占星術,沒一樣不研究。

他學算命,當然不是覺得算命靈驗,而是想證明算命是騙人的東西。原因是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大師為他算命,算他活不到四十七,他發誓,非打爛那大師的招牌不可。

 

你猜怎樣?

他愈學愈怕,因為他發現自己算自己,也確實活不長。這時候,他改了,他跑去做慈善,說:『反正活不久了,好好運用剩下的歲月,做點有意義的事。』

 

他很積極地投入,人人都說他變了,由一個焦躁勢利的小人,變成敦厚慈愛的君子。

不知不覺,他過了四十七、過了四十八,而今已經五十三,紅光滿面、生氣勃勃,比誰都活利健康。

 

「你可以去砸那大師的招牌了!」

我有一天開他玩笑。

他眼一亮,回問我:『為什麼?』

又笑笑:『要不是那人警告我,照我以前的個性,確實四十七歲非犯心臟病不可,他沒有不準啊!』

 

 

各位年輕朋友!

你喜歡逞強鬥狠嗎?

你總是心有不平嗎?

你有 【此仇不報非君子】的憤恨嗎?

 

一點心得

你要知道,【敵人、仇人】…都可以 【激發】你的 【潛能】,成為你的【貴人】。

 

你也要知道,許多怨仇、不平,其實問題都出在你自己。

你更要知道,這世間最好的 『報復』,就是運用那股不平之氣,使自己邁向成功,以那成功和【成功之後的胸懷】,對待你當年的敵人,且把敵人變成朋友。

當 『冤冤相報何時了』的【雙贏】,能成為 【相逢一笑泯恩仇】的【雙贏】。

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嗎?

 

是不是:如果你是正確的,你的世界就是正確的給懂 〝珍惜〞的人

遇到你真的愛的人時… 要努力爭取和他相伴一生的機會 …!

因為,當他離去時 …一切都來不及了 ……!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來源:網路流傳

 

從前有一個國家,地不大,人不多,但是人民過著悠閒快樂的生活,因為他們有一位不喜歡做事的國王和一位不喜歡做官的宰相。國王沒有什麼不良嗜好,除了打獵以外,最喜歡與宰相微服私訪民隱。宰相除了處理國務以外,就是陪著國王下鄉巡視,如果是他一個人的話,他最喜歡研究宇宙人生的真理,他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有一次,國王興高采烈又到大草原打獵,隨從們帶著數十條獵犬,聲勢浩蕩。國王的身體保養得非常好,筋骨結實,而且肌膚泛光,看起來就有一國之君的氣派。隨從看見國王騎在馬上,威風凜凜地追逐一頭花豹,都不禁讚歎國王勇武過人!

 

花豹奮力逃命,國王緊追不捨,一直追到花豹的速度減慢時,國王才從容不迫彎弓搭箭,瞄準花豹,嗖的一聲,利箭像閃電似的,一眨眼就飛過草原,不偏不倚鑽入花豹的頸子,花豹慘嘶一聲,仆倒在地。

 

國王很開心,他眼看花豹躺在地上許久都毫無動靜,一時失去戒心,居然在隨從尚未趕上時,就下馬檢視花豹。誰想到,花豹就是在等待這一瞬間,使出最後的力氣突然跳起來向國王撲過來。

 

國王一愣,看見花豹張開血盆大口咬來,他下意識地閃了一下,心想:「完了!」還好,隨從及時趕上,立刻發箭射入花豹的咽喉,國王覺得小指一涼,花豹就們不吭聲跌在地上,這次真的死了。

 

隨從忐忑不安走上來詢問國王是否無恙,國王看看手,小指頭被花豹咬掉小半截,血流不止,隨行的御醫立刻上前包紮。雖然傷勢不算嚴重,但國王的興致破壞光了,本來國王還想找人來責罵一番,可是想想這次只怪自己冒失,還能怪誰?所以悶不吭聲,大夥兒就黯然回宮去了。

 

回宮以後,國王越想越不痛快,就找了宰相來飲酒解愁。宰相知道了這事後,一邊舉酒敬國王,一邊微笑說:「大王啊!少了一小塊肉總比少了一條命來得好吧!想開一點,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一聽,悶了半天的不快終於找到宣洩的機會。他凝視宰相說:「嘿!你真是大膽!你真的認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嗎?」宰相發覺國王十分憤怒,卻也毫不在意說:「大王,真的,如果我們能夠超越『我執』,確確實實,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說:「如果寡人把你關進監獄,這也是最好的安排?」宰相微笑說:「如果是這樣,我也深信這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說:「如果寡人吩咐侍衛把你拖出去砍了,這也是最好的安排?」宰相依然微笑,彷彿國王在說一件與他毫不相干的事。「如果是這樣,我也深信這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勃然大怒,大手用力一拍,兩名侍衛立刻近前,他們聽見國王說:「你們馬上把宰相抓出去斬了!」侍衛愣住,一時不知如何反應。

 

國王說:「還不快點,等什麼?」侍衛如夢初醒,上前架起宰相,就往門外走去。國王忽然有點後悔,他大叫一聲說:「慢著,先抓去關起來!」宰相回頭對他一笑,說:「這也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大手一揮,兩名侍衛就架著宰相走出去了。過了一個月,國王養好傷,打算像以前一樣找宰相一塊兒微服私巡,可是想到是自己親口把他關入監獄裏,一時也放不下身段釋放宰相,嘆了口氣,就自己獨自出遊了。走著走著,來到一處偏遠的山林,忽然從山上衝下一隊臉上塗著紅黃油彩的蠻人,三兩下就把他五花大綁,帶回高山上。國王這時聯想到今天正是滿月,這一帶有一支原始部落明逢月圓之日就會下山尋找祭祀滿月女神的犧牲。他唉歎一聲,這下子真的是沒救了。

 

心裏很想跟蠻人說:我乃這裏的國王,放了我,我就賞賜你們金山銀海!可是嘴巴被破布塞住,連話都說不出口。當他看見自己被帶到一口比人還高的大鍋爐,柴火正熊熊燃燒,更是臉色慘白。

 

大祭司現身,當眾脫光國王的衣服,露出他細皮嫩肉的龍體,大祭司嘖嘖稱奇,想不到現在還能找到這麼完美無暇的犧牲!原來,今天要祭祀的滿月女神,正是「完美」的象徵,所以,祭祀的牲品醜一點、黑一點、矮一點都沒有關係,就是不能殘缺。就在這時,大祭司終於發現國王的左手小指頭少了小半截,他忍不住咬牙切齒咒罵了半天,忍痛下令說:「把這個廢物趕走,另外再找一個!」

 

脫困的國王大喜若狂,飛奔回宮,立刻叫人釋放宰相,在御花園設宴,為自己保住一命、也為宰相重獲自由而慶祝。國王一邊向宰相敬酒說:「愛卿啊!你說的真是一點也不錯,果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不是被花豹咬一口,今天連命都沒了。」宰相回敬國王,微笑說:「賀喜大王對人生的體驗又更上一層樓了。」

 

過了一會兒,國王忽然問宰相說:「寡人救回一命,固然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可是你無緣無故在監獄裏蹲了一個月,這又怎麼說呢?」宰相慢條斯理喝下一口酒,才說:「大王!您將我關在監獄裏,確實也是最好的安排啊!」他饒富深意看了國王一眼,舉杯說:「您想想看,如果我不是在監獄裏,那麼陪伴您微服私巡的人,不是我,還會有誰呢?等到蠻人發現國王不適合拿來祭祀滿月女神時,那麼,誰會被丟進大鍋爐中烹煮呢?不是我,還會有誰呢?所以,我要為大王將我關進監獄而向您敬酒,您也救了我一命啊!」國王忍不住哈哈大笑,朗聲說:「乾杯吧!果然沒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在人的一生中所遭遇的困境,在當下或許是如此難以接受,但在過後突然某一時刻中會覺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我在那7% 裡頭....

 

作者:Regina Brett,90歲,來自俄亥俄州,克里夫蘭, Plain Dealer城。

為了慶祝變得更老了,我曾經寫下人生教我的45個功課,這是我寫過最叫座的專欄。

我這把老骨頭8月就要90歲了,所以,再一次,在這裡呈現這一個專欄。

 

1.人生是不公平,但還是好得很。

 

2.如果一段親密關係要偷偷摸摸,你根本不應該涉入。

 

3.人生太短,短到來不及浪費時間去恨任何一個人。

 

4.生病的時候,你的工作不會照顧妳,你的朋友和父母會。

保持聯絡。

 

5.每一個月付清你的信用卡。

 

6.你不需要每一次都吵贏,同意你不同意的。

 

7.找人一起哭,它比獨自啜泣更加療癒。

 

8.對上帝生氣沒有關係,祂受得了。

 

9.退休存款從你的第一張薪水條開始。

 

10.講到巧克力,抗拒只是徒勞無功。

 

11.和你的過去和解,所以它不會搞砸你的當下。

 

12.讓你的孩子看到你哭沒有關係。

 

13.別拿自己的人生和他人做比較,你根本不清楚他們的人生是怎麼一回事。

 

14.懷疑的時候,為未來踏出一小步。

 

15.一眨眼的功夫什麼都會變,但是別擔心:上帝從來不眨眼。

 

16.深吸一口氣,它會安定你的腦。

 

17.沒用、不美、或不喜悅的東西都丟掉。

 

18.沒讓你死的,真的會讓你更堅強。

 

19.重拾快樂童年永不嫌晚,但這第二次只能靠你不靠人。

 

20.當關乎追求你生命的所愛,不要把不要當答案。

 

21.點蠟燭、用好的床單、穿上炫麗的內衣……不要特殊場合才用,今天就是特別的一天。

 

22.準備要周全,然後隨遇而安。

 

23.現在就離經叛道,不要一把年紀了才開始穿上紫色。

 

24.最重要的性器官是腦袋。

 

25.除了你,沒有人在主宰你的快樂.

 

26.把所謂的不幸用這一句話把它表框起來“五年後,這還重要嗎?”

 

27.永遠選擇生活。

 

28.原諒每一個人每一件事。

 

29.別人怎麼看你不干你的事。

菜根談:窮人,別人看不起你,是看不起你的窮,不是看不起你這個人,所以沒什麼好難過得;有錢人,別人奉承你,是奉承你的錢,不是奉承你的人,所以你也不要太得意。

 

30.時間會痊癒幾乎每一件事,給時間時間。

 

31.無論情況多好或多壞,它都會變的。

 

32.不要那麼認真的看待自己,沒有人會這樣看待你的。

 

33.相信奇蹟。

 

34.上帝愛你是因為祂就是這樣,不是因為你做了什麼或是沒做什麼。

 

35.不要稽查人生,現在就呈現和做最大的發揮。

 

36.變老了打敗另一種選項 ----- 死得早。

 

37.你的孩子只有一個童年。

 

38.最後真正最重要的是你愛過。

 

39.每一天都出門,奇蹟在四處等著。

 

40.如果我們都把我們的問題都丟成一堆,然後看看其他人的,我們會把我們的撿回來。

 

41.忌妒浪費時間,你已經擁有你所需要的了﹗﹗

 

42.最好的都還沒來。

 

43.不管你感覺如何,起來、穿好和呈現。

 

44.人生不會打上蝴蝶結,但它仍然是一份禮物。

 

45.就是愛自己……謝謝你……我愛你……

 

 

據估計,93%的人不會將這篇短文轉寄分享。

如果你是那7%會的人,請用“ 7% ”作標題將它轉寄分享。

 

我在那7% 裡頭……謝謝你……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台灣少年不讀書?

作者:顏擇雅  出處:親子天下


現代青少年愛上網、打電玩、迷電影電視,讀完《紅樓夢》的,反而變成稀有人類,買書藏書的吸引力,可能還比不上打麻將。怎麼樣重建一個書香社會,讓他們相信開卷有益呢?

媒體上常指出青少年閱讀的三大殺手:網路、電玩、讓補習時間增加的教改。言下之意,是三殺手出現之前,台灣曾有過「年輕人都愛讀書」的黃金時代。


我卻只記得黑暗時代,不記得什麼黃金時代。一直到上世紀末,圖書館才總算普及到各鄉鎮。「繪本」一詞尚未被鑄造出來的九○年代之前,家長心目中的兒童讀物只有《國語日報》和《東方少年》。圖畫書,指的是《老夫子》、《小叮噹》、《娃娃看天下》。大多數高中生的課外書,僅限於租書店中那一冊冊被租到皮開肉綻的古龍、金庸、瓊瑤。


書店空間侷促,書種也少。選擇有限,出版業不發達,書店架上既沒有林徽音,更沒有愛蜜麗狄瑾遜和辛波絲卡,才會造成席慕容詩集的狂銷。如果今天有哪個逛誠品的大學生不小心坐上時光列車,回到十五、二十年前的重慶南路或公館書街,一定會覺得他遇到的文藝青年都言語無味到極點。史景遷,他是誰?《自私的基因》?沒聽過!


文章出處: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1019&p=2&fp=1

為何年輕人沒有閱讀習慣?

事實是,現在的年輕人沒有閱讀習慣,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的父母師長,也就是成長中並沒有網路、電玩、教改的上一代與上上一代年輕人,也沒有閱讀習慣。之所以會冒出「 PowerPoint 閱讀者」這個新族群,原因並不是有了 PowerPoint ,而是很多人老早就懶得讀整本書。


其實,閱讀做為一種生活方式,是最需要歷史滋養的。芬蘭、瑞典之所以閱讀風氣醇厚,歷史條件是一大因素。早在一六八六年,瑞典的路德教會就頒布法律「男女貴賤皆需識字」。芬蘭當時是瑞典王國的一部分。兩國既然掃除文盲最早,閱讀的根就扎得特別牢固,像鄭板橋筆下的石竹,「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不止在上世紀經得起收音機、電視的千磨,如今也較能承受網路的萬擊。難怪在人均購書、人均閱讀時間等國際評比,兩國常名列前茅。


巴西則是反例。遲至一九九○年代,政府才認真推動義務教育。這時收音機、電視都已經普及幾十年,人民就算識字,恐怕也不會想讀書。以是之故,巴西才會在二○○六年被《經濟學人》封為「不閱讀之國」(a Nation of Non-Readers)。


至於台灣,閱讀的歷史條件卻不能只看識字率進程與電子文化普及的交叉點。別國的書香世家常有積累三代以上的藏書,台灣卻絕少,逛二手書店就可以發現這一點:在東京、倫敦、紐約,甚至發生過文革的北京,二手書店中往往不難買到二戰前出版的書籍,台灣卻很難。何故?


詹宏志在《人生一瞬》中就寫到,他曾問父親,「你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家裡一本書都沒有?」父親答,「二二八事件後,到處在抓讀書的人,那些日文書都丟到古井裡去了。」打擊閱讀的並不只有政治肅殺。終戰時的讀書階層讀的是日文書,戰後全面去日本化,不只代表買書、增加藏書對他們來說變得困難無比,整個世代也不可能藉著親子共讀,把閱讀的薪火傳給下一代,原因是語言隔閡。至於隨國府來台的新移民也好不到哪裡。就算中國老家是汗牛充棟,戰亂中倉皇逃難,能帶出來幾本?


可以說,在台灣,不分族群的讀書階層在終戰時都歷經一次「藏書歸零」的大斷裂。台灣不只不像芬蘭、瑞典,在閱讀的發展上「贏在起跑點」,還在起跑之後重重摔一跤。上一代與上上一代的台灣年輕人之所以不愛閱讀,這個大斷裂、大摔跤其實是一大因素。
既然上一代年輕人的課外閱讀只局限在租書店中的古龍、金庸、瓊瑤,這一代年輕人的閱讀習慣會經不起網路、電玩、補習的千磨萬擊,就太合理了。

 

台灣社會缺乏讀書風氣

我承認,在網路、電玩、電影無限下載的時代,推動閱讀的難度會提升。但台灣在學校中推廣閱讀本來就還沒幾年,黑暗時代還沒過去多久,可以發展的空間當然還有很多。閱讀風氣絕不可能像孫悟空身上的毫毛,吹口氣,喊一聲「變」,就從無變有。知道這一點,大家在推動閱讀時也許就可以多些耐性,少說一些苛責年輕人的話。


筆者曾天真以為,要助人養成閱讀習慣,應效法美國助人戒酒的「無名酗酒者協會」(AA),第一步先要不讀書的人站起來承認問題:「我叫某某某,我不喜歡讀書。」但前不久卻開了個眼界,讓我從此擺脫這個笨主意。我去跟一群大學生演講,講到一半隨口問:「在座有人讀完《紅樓夢》嗎?」觀眾席面面相覷一陣,總算才有兩隻手怯怯懦懦半舉不舉。改口問:「沒讀過或沒讀完的請舉手。」這下竟然一片踴躍,百來隻手舉得快又高,臉上都笑呵呵。


我恍然大悟:社會缺乏讀書風氣就會這樣,不讀書不必有什麼特別理由,讀書反而要不好意思。「無名酗酒者協會」的參與者站起來說「我叫某某某,我酗酒」,必須努力克服羞恥感,但許多人自稱「不喜歡讀書」時,卻不會有什麼特別感受。讀完《紅樓夢》的大學生因為勢力太單薄,反而要像承認「我酗酒」一般好難為情。


我認為許多人不讀書的最大原因,正是托克維爾筆下的民主制度一大弊病:「多數的暴政」。就因為買書藏書的勢力還比不過打麻將,貴婦收到書的禮物,才敢明白表示不悅:「喔,你咒我輸錢啊?」同理,除非哪一天讀書風氣大振,不然這一句酸溜溜的話還是會不時耳聞:「我可沒像你那麼有氣質(或有空閒),讀那麼多書!」初聽不算無禮,言下之意卻是將愛書人歸為「非我族類」,急欲與之劃清界線。這是似褒實貶。


四種中間族群

要改變這種人只有一種方式,就是讓愛書人「拚過半」。讀書必須變成社會主流,西瓜偎大邊,人多才能氣壯。講清楚,就是推動閱讀的陣營應該要了解,我們和不讀書之間進行的其實是一場「割喉戰」。怎麼割,當然是從中間族群著手。


以下四種不讀書的人,就是我所界定的四種中間族群。


※對讀書抱著「只羨不愛」的態度
第一種人對讀書是抱著「只羨不愛」的態度。《傲慢與偏見》第十一章的賓利小姐就是一例,明明打開書本就瞌睡,卻大呼小叫:「讀書真是全世界最棒的休閒啊!」珍奧斯汀果然銳眼不凡,的確,愛書人如達西在現實中總要不時就遭受一下這種「嘴皮殷勤」的侵擾。想來真奇怪:不愛吃魷魚羹的人並不會對愛吃的人講「好羨慕你吃那麼多魷魚羹」,為什麼卻偏有不愛書的人會對愛書人講「好羨慕你讀那麼多書」呢?然後講完照樣看電視。為什麼不直接說「我看到書就煩」呢?最可能的解釋,是那句虛偽的「好羨慕」其實是一種先發制人式的拒絕:「不要來勸我了,我就是做不到,或者不想做,要你管!不是已經說我羨慕你了嗎?好了好了我不要聽!」


要賓利小姐這種人變成愛讀書雖然很難,他們對讀書風氣卻有推波助瀾之功。法國作家拉羅什富科(La Rochefoucauld)說得好,「虛偽是缺德向美德的一種致敬。」致敬對美德當然是一種助力。舉例說,一個本身不愛讀書的老師或家長,只要嘴皮多多對讀書表示羨慕,可能就會在小孩心中播下讀書種子。因此,教養專家應該要告訴大人,能像達西和伊麗莎白那樣,本身就熱愛閱讀當然最好,如果不行,請效法賓利小姐。


※平時少買書,不積極看書
第二種嚴格說來不算不讀書,只是不積極,需要同儕的三催四請而已。他平時沒有買書的習慣,但如果身邊所有人都在講同一本書,《達文西密碼》、《哈利波特》之類的,他卻願意小小開個葷。感謝演化賜予人類群體本能,不然這種人根本不可能隔個兩三年進書店掏腰包一次。


要改變這種人只能靠我輩出版者再加把勁,把多幾種書賣成暢銷,多多去啟動這種人的群體本能,讓他們回家真的打開書頁,一頁頁看完,並公告周知自己亦屬於「讀過某本書的群體」。我敢說,誰也不會講出「好羨慕你讀過《達文西密碼》」這種話的。一旦加入,當然就不必羨慕了。


※認為開卷有益的書太少,寧缺勿濫
第三種人並不覺得自己不愛書,卻認為開卷有益的書種非常少,其他都開卷有害,所以應該篩選從嚴,寧缺勿濫,除非證明無辜,不然都罪嫌重大。《唐吉訶德》就有一段著名的「書的大審判」,神父與管家兩人將書一冊冊當做一干人犯匆匆審訊,這書有何不好,那書又如何可厭,兩三下就決定把主人翁的藏書全都燒掉。古時中國不准女人讀《女論語》以外的書,就是這種心態。許多父母把一切不是學校作業的讀物都當做閒書,不准小孩看,道理亦然。


這種人本身亦不太能改變,但我們卻能制衡他對下一代的壞影響,工具是升學考試。只要大學甄試能多多問「說說你這三年讀過什麼閒書」,即可。


※沒耐性讀大塊頭書,想走捷徑
第四種人雖然相信開卷有益,卻想走捷徑,希望能不開卷,而享受到開卷之益。筆者有一次向一位金融界主管自我介紹,說我是《世界是平的》出版者,沒想到對方竟然回答:「那個 PowerPoint 好有名!」這一刻,我才知我們社會上已多出一批「讀過 PowerPoint 就好」的閱讀者。當年他們準備聯考,倚賴補習班抓重點,如今接受新知,就靠網路上傳來傳去的 PowerPoint。


要改變這種人,必須先了解他們的資訊焦慮。他們擔憂,讀完整本書二十萬字太浪費生命,PowerPoint 可以去蕪存菁,節省下來的時間就能去讀更多的 PowerPoint,吸收更多資訊。應該要有人點醒他們,克服資訊焦慮的最好方式,並不是更多資訊,而是整合資訊的能力,也就是被 PowerPoint 剔除在外的那些:觀察、假設、驗證、引申、結論,整套的思考流程。如果思考力原地踏步,PowerPoint 上那些彷彿很豐富、很寶貴的資訊,其實只會加深焦慮而已。


以上,就是我為不讀書「中間族群」歸類的四種面貌,以及提振讀書風氣的四種方法。同時,我也要拜託一下那些憂心教育的學者,別再老說「現在的年輕人都不讀書」這種話了。

台灣社會缺乏讀書風氣

我承認,在網路、電玩、電影無限下載的時代,推動閱讀的難度會提升。但台灣在學校中推廣閱讀本來就還沒幾年,黑暗時代還沒過去多久,可以發展的空間當然還有很多。閱讀風氣絕不可能像孫悟空身上的毫毛,吹口氣,喊一聲「變」,就從無變有。知道這一點,大家在推動閱讀時也許就可以多些耐性,少說一些苛責年輕人的話。


筆者曾天真以為,要助人養成閱讀習慣,應效法美國助人戒酒的「無名酗酒者協會」(AA),第一步先要不讀書的人站起來承認問題:「我叫某某某,我不喜歡讀書。」但前不久卻開了個眼界,讓我從此擺脫這個笨主意。我去跟一群大學生演講,講到一半隨口問:「在座有人讀完《紅樓夢》嗎?」觀眾席面面相覷一陣,總算才有兩隻手怯怯懦懦半舉不舉。改口問:「沒讀過或沒讀完的請舉手。」這下竟然一片踴躍,百來隻手舉得快又高,臉上都笑呵呵。


我恍然大悟:社會缺乏讀書風氣就會這樣,不讀書不必有什麼特別理由,讀書反而要不好意思。「無名酗酒者協會」的參與者站起來說「我叫某某某,我酗酒」,必須努力克服羞恥感,但許多人自稱「不喜歡讀書」時,卻不會有什麼特別感受。讀完《紅樓夢》的大學生因為勢力太單薄,反而要像承認「我酗酒」一般好難為情。


我認為許多人不讀書的最大原因,正是托克維爾筆下的民主制度一大弊病:「多數的暴政」。就因為買書藏書的勢力還比不過打麻將,貴婦收到書的禮物,才敢明白表示不悅:「喔,你咒我輸錢啊?」同理,除非哪一天讀書風氣大振,不然這一句酸溜溜的話還是會不時耳聞:「我可沒像你那麼有氣質(或有空閒),讀那麼多書!」初聽不算無禮,言下之意卻是將愛書人歸為「非我族類」,急欲與之劃清界線。這是似褒實貶。


四種中間族群

要改變這種人只有一種方式,就是讓愛書人「拚過半」。讀書必須變成社會主流,西瓜偎大邊,人多才能氣壯。講清楚,就是推動閱讀的陣營應該要了解,我們和不讀書之間進行的其實是一場「割喉戰」。怎麼割,當然是從中間族群著手。


以下四種不讀書的人,就是我所界定的四種中間族群。


※對讀書抱著「只羨不愛」的態度
第一種人對讀書是抱著「只羨不愛」的態度。《傲慢與偏見》第十一章的賓利小姐就是一例,明明打開書本就瞌睡,卻大呼小叫:「讀書真是全世界最棒的休閒啊!」珍奧斯汀果然銳眼不凡,的確,愛書人如達西在現實中總要不時就遭受一下這種「嘴皮殷勤」的侵擾。想來真奇怪:不愛吃魷魚羹的人並不會對愛吃的人講「好羨慕你吃那麼多魷魚羹」,為什麼卻偏有不愛書的人會對愛書人講「好羨慕你讀那麼多書」呢?然後講完照樣看電視。為什麼不直接說「我看到書就煩」呢?最可能的解釋,是那句虛偽的「好羨慕」其實是一種先發制人式的拒絕:「不要來勸我了,我就是做不到,或者不想做,要你管!不是已經說我羨慕你了嗎?好了好了我不要聽!」


要賓利小姐這種人變成愛讀書雖然很難,他們對讀書風氣卻有推波助瀾之功。法國作家拉羅什富科(La Rochefoucauld)說得好,「虛偽是缺德向美德的一種致敬。」致敬對美德當然是一種助力。舉例說,一個本身不愛讀書的老師或家長,只要嘴皮多多對讀書表示羨慕,可能就會在小孩心中播下讀書種子。因此,教養專家應該要告訴大人,能像達西和伊麗莎白那樣,本身就熱愛閱讀當然最好,如果不行,請效法賓利小姐。


※平時少買書,不積極看書
第二種嚴格說來不算不讀書,只是不積極,需要同儕的三催四請而已。他平時沒有買書的習慣,但如果身邊所有人都在講同一本書,《達文西密碼》、《哈利波特》之類的,他卻願意小小開個葷。感謝演化賜予人類群體本能,不然這種人根本不可能隔個兩三年進書店掏腰包一次。


要改變這種人只能靠我輩出版者再加把勁,把多幾種書賣成暢銷,多多去啟動這種人的群體本能,讓他們回家真的打開書頁,一頁頁看完,並公告周知自己亦屬於「讀過某本書的群體」。我敢說,誰也不會講出「好羨慕你讀過《達文西密碼》」這種話的。一旦加入,當然就不必羨慕了。


※認為開卷有益的書太少,寧缺勿濫
第三種人並不覺得自己不愛書,卻認為開卷有益的書種非常少,其他都開卷有害,所以應該篩選從嚴,寧缺勿濫,除非證明無辜,不然都罪嫌重大。《唐吉訶德》就有一段著名的「書的大審判」,神父與管家兩人將書一冊冊當做一干人犯匆匆審訊,這書有何不好,那書又如何可厭,兩三下就決定把主人翁的藏書全都燒掉。古時中國不准女人讀《女論語》以外的書,就是這種心態。許多父母把一切不是學校作業的讀物都當做閒書,不准小孩看,道理亦然。


這種人本身亦不太能改變,但我們卻能制衡他對下一代的壞影響,工具是升學考試。只要大學甄試能多多問「說說你這三年讀過什麼閒書」,即可。


※沒耐性讀大塊頭書,想走捷徑
第四種人雖然相信開卷有益,卻想走捷徑,希望能不開卷,而享受到開卷之益。筆者有一次向一位金融界主管自我介紹,說我是《世界是平的》出版者,沒想到對方竟然回答:「那個 PowerPoint 好有名!」這一刻,我才知我們社會上已多出一批「讀過 PowerPoint 就好」的閱讀者。當年他們準備聯考,倚賴補習班抓重點,如今接受新知,就靠網路上傳來傳去的 PowerPoint。


要改變這種人,必須先了解他們的資訊焦慮。他們擔憂,讀完整本書二十萬字太浪費生命,PowerPoint 可以去蕪存菁,節省下來的時間就能去讀更多的 PowerPoint,吸收更多資訊。應該要有人點醒他們,克服資訊焦慮的最好方式,並不是更多資訊,而是整合資訊的能力,也就是被 PowerPoint 剔除在外的那些:觀察、假設、驗證、引申、結論,整套的思考流程。如果思考力原地踏步,PowerPoint 上那些彷彿很豐富、很寶貴的資訊,其實只會加深焦慮而已。


以上,就是我為不讀書「中間族群」歸類的四種面貌,以及提振讀書風氣的四種方法。同時,我也要拜託一下那些憂心教育的學者,別再老說「現在的年輕人都不讀書」這種話了。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當安親班老師的第一天

2010/04/07 

作者:小熊媽

 

出處: 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DocDetail.do?blogDocId=265

昨天是我當安親班老師的第一天,感想是:火冒三丈+原來如此!

我們全家由美國返台後,有一個月的時間我在家Home schooling,另兩週我自己帶小熊寫功課,之後我就重回職場了,把功課外包給安親班。

說真的,一開始真是:如釋重負!因為台灣小熊的功課量,比美國小學同年級多很多!尤其是中文,每一個漢字都需要硬筆字的一個字一個字去練習,才能到達可自行書寫的程度,小熊在一開始真是吃盡苦頭,寫功課時不但汗水加上淚水滴在作業本上,媽媽也被折磨到快抓狂的地步!

很奇怪的是,自從他上安親班以後,寫作業的品質好很多?一來可能是他會跟媽媽耍賴,但是不敢對老師耍賴,二來(這是我猜的)是安親班有同儕壓力,大家都在乖乖地寫,你不好意思不努力寫吧?所以小熊後來都會跟我說:
「我在安親班寫功課好快喔!媽媽你放心吧!」

安親班老師還會定期讓孩子寫評量,如此到考試前只要把錯的地方拿出來複習就好了…媽媽真輕鬆!以前我可是聽人家說安親班有多麼洪水猛獸,可是台灣的雙薪家庭有了安親班當支援,真是一大解脫。下班回家後只要在聯絡簿上牽個名就好了,親子關係改善不少….安親班,果然真安親!

昨天是我回歸家庭後,第一天帶著小熊寫功課。結果,血壓馬上上升到快破表!小熊一回來就嚷嚷:肚子餓,然後挑東挑西的想吃不同的東西。接下來要他先把功課寫玩,他坐在書桌前就開始翻玩具(安親班沒這麼多玩具,是個利多!),媽媽原本的好言好語的態度,開始漸漸嚴厲起來,小熊才開始識相地寫功課。

寫沒多久,他就開始問:「扭動,可以造什麼詞啊?」
熊媽:「??你問我喔?….你以前在安親班都怎麼寫造詞呢?」
小熊理所當然的說:「老師要我們查字典,可是我沒帶字典,就都問我旁邊的阿寶啊!」
熊媽(火大):「你明明有兩本字典,為何不帶去呢?」
小熊更直接的說:「我帶字典去,別人一直要我查然後給他們抄,我才不要….直接抄別人的或問別人不是比較快嗎?


原來如此。本來查單字可以讓孩子理解字的意義與應用,但是在安親班,大家其實就是抄來抄去….難怪我總覺得小熊的確學了某些漢字,但對字義的了解很粗淺,造詞造句時便腹笥甚窘起來。
當下我要小熊老老實實的自己查字典,自己找答案。他唉聲嘆氣的寫了快一個小時,才把新一課國語單字造詞的寫完。

原來這才是他的實力。原來安親班是孩子們互抄功課的好地方….沒有經過大腦去完成功課,寫完又如何?真的能學到東西嗎?難道考試時不會養成也來「抄同學答案」的習慣嗎?

剛剛看到這一期親子天下的雜誌,談的正是「戰勝功課」這議題。文中有提到
「….安親班老師在協助學生完成功課的輔導上涉入過深,把學習過程必須進行的資料蒐集、思考與分析、整理等階段全部包辦,學生只是把功課「寫」出來。….多數安親班希望學校功課愈制式愈好。近來小學開始流行探索式功課,還有安親班老闆跑去附近小學抗議,請老師「不要再出太有創意、好玩的功課了,因為安親班老師做不完!」

難怪小熊的老師跟我說,他不敢出太有創意的作業,因為很多不是家長在幫忙孩子作,而是安親班老師的責任。
這期雜誌裡面還有另一篇「安親班老師的告白」,寫的更妙!一位安親班老師的控訴,讀起來還真是字字血淚:

「….教育有問題,真的有問題,為什麼小朋友念得這麼辛苦?我也覺得不需要寫這麼多評量,但是家長要看成績。段考發考卷時,家長就立刻跳過學生,來罵安親班老師。…上學期有個學生期末考有一科考了九十二分,家長立刻打電話來,劈頭說:「為什麼考這麼爛?」我跟家長說:「九十二分沒有很爛!」

小孩子要讀好書,除了天生頭腦好,就是要陪伴。不少家長匆匆丟一句話說:「我沒有辦法!管不動!」我覺得不是管不動,而是沒有陪伴,家長看電視,小朋友怎麼可能去念書?曾經我忍不住脫口跟家長說:「他是你的小孩,他不姓陳耶!」

…我深深的感觸是:「父母才是最好的安親班老師」,雙薪家庭的父母應該要把安親班老師當作合作的夥伴,一起協助小朋友學習,而不是覺得給錢了事。」

我仔細想過:安親班老師一個月薪水可能兩萬多元,要負的責任這麼多,還真不容易。現在我自己當兒子的安親班老師了,除了發現孩子學習上的問題之外,還要去開點降血壓的藥才行!….看樣子功課外包真的不像家長想的那麼美好與單純,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當然也沒有白來的學習效果!

教育真的不能外包....對於功課,身為父母的我們,還是要多費些心思才是。

*********************************************************

本文出處 : 家在婆娑美麗處: 小熊部落  

作者:小熊媽

***********************************************

 ※親子天下最新單元:【親子天下部落客共合國】,特別邀約優質的部落客家長及老師,分享他們閱讀親子天下文章的感想,或在教育教養上的實際應用、案例分析,精采內容請別錯過!

 

出處: 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DocDetail.do?blogDocId=265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功課不該是學習的痛

功課不該是學習的痛

作者:賓靜蓀  出處:親子天下


功課愈多愈好?寫愈多愈有助於學習?《親子天下》的調查結果和專家看法一致:抄抄寫寫反而容易養成被動的學習習慣。要改變功課,必須改變對學習的看法。

advertisment

功課愈多愈好?寫愈多愈有助於學習?《親子天下》的調查結果和專家看法一致:抄抄寫寫反而容易養成被動的學習習慣。要改變功課,必須改變對學習的看法。

幾個關於功課的畫面,或許會令你感同身受:
誠誠剛上小一時,寫功課速度非常慢,老師要求很嚴格,每一筆劃若寫得不好,都會被老師挑出來改正。誠誠壓力很大,每一個字都用橡皮擦,來回擦到本子都破了。爸媽的耐心被用盡,常常到睡前還有一大堆功課沒寫完,要他去睡覺,他就大哭……。

 四年級的小梅數學算不出來。要下班回家的媽媽幫忙,媽媽用自己學過的方法講了一遍,但是小梅哭喪著臉說,「老師不是這樣教的!」任憑媽媽說破嘴,數學有很多不同解法,但不影響答案,小梅就是堅持。結果,母女大吵一架。小梅媽媽想:是不是該把孩子送安親班,才可以享受和諧的親子關係?

 小文五年級時,常為寫功課神經緊繃,會連續打嗝兩個小時。有一次,拿回來一張一百個字音字形的學習單,很多字連字典都查不到。當老師的媽媽上網幫忙查。結果功課發回來,小文還抱怨:「人家媽媽不是老師,都拿一百分,你是老師還只拿七十分!?」

 這些個案並非少數。根據《親子天下》針對國中小家長的調查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家長同意,回家功課會影響親子關係。近五成的家長,曾經為孩子的回家作業感到困擾。過半數的家長,曾經因為回家功課跟孩子發生衝突。超過六成的家長,在意老師給的回家功課成績。

 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小功課,不知不覺中牽動著家長的神經,影響數百萬家庭的生活節奏。家庭生活變成「做完功課後的剩餘時間」,親子互動也總是從「今天功課寫完沒?」的對話開始。功課成為學生的義務、家長的責任、老師的績效。社會隱然呈現「功課愈多愈好」的價值觀。彰化市民生國小校長利明盛曾經接到家長的電話,抱怨某某老師「功課出得太少,孩子三十分鐘就做完了,整個晚上都閒閒沒事做!」利明盛反問:「那很好啊,你跟孩子可以一起做什麼嗎?」家長卻不知如何回應。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吳麗君,從比較教育的角度,看到農業社會對功課的影響。「功課是今天出,明天要回來,好像農夫每天都要去巡田,每天都得做的事,很密集,不能疏忽,」她形容。「而西方國家的功課,像專題(project),給孩子比較大的空間,是放牧文化下的習慣。」

 再加上儒家文化中「勤有功,嬉無益」的價值觀根深蒂固,功課更是非做不可。「因此每天都要有功課,週末不能少,寒暑假更不能荒廢,最好開學第一週再來個複習考,讓孩子整個假期都得想著功課,不能放心去玩,」吳麗君說出大人的心態。

 學生、家長、老師,都在這個惡性循環中叫苦連天,卻逆來順受的忍耐著,很少人思考:究竟這一切辛苦,所為何來?

回家作業的迷思
 調查顯示,多數家長或老師,都認為寫功課有助於提升學習動機、提高考試成績,與增強自我管理、對自己負責的能力與紀律。近二十年來,隨著學習領域愈來愈多元(除了學科,還有才藝);正式學習的年段也往下延伸,人們開始給予愈來愈年幼的兒童,愈來愈多的家庭功課。卻很少人探究,功課真的達成了「假想」中的美好目標嗎?

 《親子天下》針對小四到國二的學生和老師調查,卻發現功課背後衍生的問題與矛盾,讓我們的孩子離美好的學習目標,愈來愈遠。

發現一:寫功課,無助於增強學習動機;學生愈寫愈不喜歡學習

 調查顯示,七成以上的老師認為學生不喜歡寫功課。學生年齡愈大,愈不喜歡寫功課。小學只有四成一的學生不喜歡寫功課,但到了國中,不喜歡的比例接近七成。做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年齡愈大,愈不同意「寫回家功課讓你更喜歡上課或學習」。

 美國、英國、澳洲的中小學學區,都有清楚的「功課政策」,明訂功課是課程的延伸,有承上接下的橋梁功能。功課的目的,除了複習、預習,還應提升孩子的學習慾望。但在仍被考試主導的台灣大人小孩心目中,寫功課只「對提升考試成績有幫助」。難怪很多孩子「想到功課就想到考試」、「只想趕快做完,就可以做喜歡的事」。

 千篇一律、制式的功課類型,以及有時候「排山倒海」的功課量,讓孩子對功課與學習倒盡胃口。調查也顯示,近四成的家長,必須用「物質獎賞」鼓勵孩子完成回家作業。功課是「不得不完成」、「必須藉由其他誘因」才得以引誘完成的被動學習歷程。

 成大教育研究教授程炳林分析,如果希望孩子擁有自主學習動機,外在環境需要滿足三個需求:一為勝任感,要比孩子會的多一點點挑戰性;二為自主感,孩子有權做一些決定,例如有三樣功課可以自己挑;三為聯繫感,要與周遭人有互動聯繫。但是「抄抄寫寫的功課,生字抄兩三行,對孩子沒有挑戰性,只是時間問題,也不需要跟周遭聯繫,自己寫完就好,因此不能滿足自主動機的需求,孩子當然不願意自主去做,」程炳林表示。

 國外研究也顯示,功課多不一定對學習有幫助。根據美國杜克大學教育和心理系教授哈理斯‧庫柏(Harris Cooper)的研究,理想的寫功課時間等於年級數乘以十(分鐘),也就是小四學生每天寫功課時間最多四十分鐘,依此類推。然而這個時間一旦超過最高上限,「投資報酬率」便呈現遞減現象。例如,國中生若每天花超過九十分鐘、高中生超過兩個小時寫功課,對學習與成績都沒有明顯的增進效益。多次參與國際閱讀素養研究的中央大學教授柯華葳也發現,學生的閱讀後的作業量,與閱讀成績不成正比。

 但台灣中小學生的功課量與寫功課的時間,明顯超過國際研究的合理上限。對於功課的討論也還只單薄的停留在「數量」上的爭議與調整。

發現二:乏味的功課類型,增強學生的「抄襲」動機

 台灣中小學生的功課,量很多,種類卻很單一。台灣父母常用「字寫好沒?」,來詢問孩子是否完成功課,正反映常民文化對「功課等於抄抄寫寫」的印象和了解。

 不論學生或老師調查都顯示,強調精熟與反覆練習、容易批改的作業,如字詞抄寫練習、講義、習作、測驗卷,都是最常出現的功課類型。老師最喜歡出的功課,如只寫不教的日記、作文、心得,以及反覆抄寫的練習、講義、習作,則是學生最討厭功課類型。

漢字的字形和筆順困難且複雜,反覆練習有其必要,但是反覆練習到幾次才合宜?「練十次已到八成,練一百次只到八成二,這是程度問題;就像做一百題測驗題,已經不是教他概念,而是訓練應考技巧,」師大人類發展及家庭系副教授林如萍說。

 綜觀當前國中小學功課的主流,不僅國文科反覆抄寫、背誦練習,其他科目也多半是反覆紙筆練習。講義、測驗卷都是選擇、填充、計算,幾乎都是封閉性問題。透過功課,發展進一步理解、應用、分析、評估、設計等高層次能力完全沒被開發。

 熟能生巧的大量練習會形成習慣,例如網球揮拍的動作或投籃命中率,是一種不需要動腦筋的反射動作,但不會創造理解。而學習是知識、體驗、反思不斷的反芻過程。缺乏理解,使用和應用技巧的能力就非常有限。認知心理學家威廉‧布朗乃爾(William Brownell)說,「如果一個人想要有成功的量化思考,他需要的是大量的意義,不是大量的『習慣性反應』。」布朗乃爾認為,「練習不會發展出意義,反覆背誦不會帶來理解。」

 抄抄寫寫,造成被動的學習習慣。「抄了三十分鐘,不能專心,家長催,孩子就痛苦拖延,影響學習興趣,愈寫愈靠近本子,影響視力,寫不好就擦掉,這樣的學習怎麼會快樂?家中孩子和父母發生衝突,講第十次時,親子都喪失耐性,寫功課變成挫折,」曾是國小老師、現任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教授的葉興華指出。

 調查也發現,應該要多元有趣的「專題報告」類型作業,卻排名國小學生最討厭的作業類型第三名。葉興華指出,在國小階段常出現的「探索式」作業或「親子」作業,原本立意良好,要打破傳統制式、只求標準答案的功課模式,但有時卻因為老師沒有做好事前的方法指導,反而造成家長困擾。「探索式作業不是丟給你自己去學,而是之前有很多的指導,告訴你很多路徑、方法,你自己可以試試看,」葉興華說。但很多老師沒有教方法,孩子要摸索很久,家長也會產生「到底在考學生,還是在考家長」的疑問。

 機械式的紙筆練習,要求的只是標準答案,也造成敷衍的學習習慣。針對教師的調查發現,國中老師認為國中生寫功課最常見的問題,「學生不想寫」和「抄襲」分別名排名第二、三。功課太多,沒有時間寫,許多中學生變成「到學校再抄同學的,而且有時候標準答案就在後面。」中學生用「消極抵制」面對他們不喜歡的功課,已成為教師心目中最嚴重的「功課後遺症」。

發現三:安親班等於「代做功課股份有限公司」?

因應雙薪家庭、職業婦女的照顧需求,近六成國中小學生上補習班和安親班,尤其在都會地區。安親班已經取代家庭,成為小學生完成功課的「第一現場」。

 調查中,儘管七成四學生表示安親班老師「從來不會」幫忙完成功課,近九成的國小老師卻表示,安親班、補習班老師「總是」或「經常」協助學生完成功課。

 安親班老師一個人要指導十幾個不同年級、不同校孩子的功課,有時候,為了「效率」,會代勞功課。
 一位師大學生暑假在安親班打工,結果發現在開學前最忙。因為有很多暑假作業是要去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父母沒時間、安親班為安全問題也無法帶全班去,只好由安親班老師上網搜尋資料,剪剪貼貼,替孩子完成。

 近來小學流行探索式功課,強調開放式成果。更有安親班老闆跑去附近小學抗議,請老師「不要再出太有創意、好玩的功課了,因為安親班老師做不完!」

 更有趣的是,七成五的國小老師,曾經直接和安親班老師溝通學生的功課。因為安親班老師比家長還了解孩子的功課、學習內容,並且決定了孩子的學習方式。安親班已經取代家長的功能。彰化民生國小老師馬君宜有一次跟家長說,孩子的數學要注意一下,家長回答,「好,我馬上去跟安親班老師說!」

有時,甚至為功課出現喧賓奪主的現象。安親班為了滿足家長對「學生成績」的託付,在學生好不容易完成學校功課後,再安排複習、預習、更多的評量卷。「有的安親班老師很兇、甚至會打人,孩子害怕,就會先寫安親班的功課,反而沒時間寫學校功課,」多位小學老師不諱言。

發現四:只有不到五成的國中生,能在睡覺前寫完功課

針對國中小學生的調查顯示,只有四成八的國中生,能在每天睡覺前寫完功課。「班上半數以上孩子都補全科,每天補到八、九點。有時考不好,還被留下特別輔導到十一點!功課能寫完就謝天謝地了,完全不會再有自己學到、學會了那種成就感,」新竹光華國中生物老師簡志祥很感慨。

 為功課、準備考試而睡眠不足更是常見。近四成國中生,晚上十一點以後才睡覺,每十個國中生就有一人熬夜,凌晨十二點以後才入眠。

 研究顯示,睡眠的質和量同等重要。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教授艾維‧索丹的最新研究指出,從生理發展角度來看,人的大腦到二十一歲為止,都處於發育成熟階段,而且多半是在睡眠中進行。正值成長期的學童,每天至少要睡飽九小時以上。每天晚睡一小時的學童,認知發展會比同齡孩子落後兩年,降低學業表現、情緒管理,並造成過胖、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青少年長時間睡眠不足,也有可能引發情緒暴躁、憂鬱、酗酒等問題。

 過量的功課,影響到孩子的睡眠和健康。根據調查,近四成的家長覺得孩子的睡眠不足;超過五成的家長,覺得孩子的運動量不夠)。

回歸學習的原點

「為什麼我們大人一天上了八小時的班,回到家都不想再談公事,而孩子們在學校待了八小時之後,回家還得繼續寫功課『學習知識』?

 為什麼孩子們下課後不能單純的只是做個孩子,玩玩具、看書、做他們自己喜歡的事?
 為什麼從古至今,每個孩子都不喜歡家庭作業,卻從來沒有人想過,家庭作業到底有沒有存在的必要?……」在《家庭作業的迷思》一書的推薦序文中,知名部落客、親職教育作家陳安儀,重新提醒所有關心教育的人,必須認真面對的問題。

 為什麼要有家庭作業?如何才能出一份有助學習、適量適性的好功課?正如《回家功課的迷思》一書作者艾菲.柯恩(Alfie Kohn)所說:我們欠所有的孩子一個以真相、以合理為基礎的家庭作業政策。

 三月中旬,雲林縣政府創下台灣首例,宣布四月四號兒童節三天連續假期一律不出功課,台中市與台北市政府也隨之跟進。背後的考量就是「學習不限於書本、功課,豐盛的童年和親密的親子關係,也同樣不可或缺。」功課雖小,影響卻很大。要改變功課,必須改變我們對學習的看法。也許,雲林的這一小步,會變成台灣孩子學習成就上的一大步。

 

出處: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2338&p=3&fp=1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像不像沒關係,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

畫不像的畫像

孩子的畫裡有故事,孩子的畫裡有成長, 像不像沒關係,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 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 林千鈴,帶你換個角度、挖掘孩子的創作基因 你將不再錯過這個充滿驚奇、趣味的藝術國度!

 

經由藝術教導提升多層次思考,這種高層次的思維是有覺知的思考,不僅希望孩子能夠自己思考,還能思考自己的思考。思考必須雙向檢視才能完全掌握,亦即清晰掌握自己的思考內涵、思考模式、思考路向,並且具備自我省察的能力。

藝術圖像是很好的媒材,可以讓人發展出很好的思考模式。觀看藝術需要非常周全、專注,才能發現藝術作品的內涵及其寓意。因此,若想經由「觀看」來思考,首先必須了解,所謂的「觀看」必須留給思考更多的時間,必須發展出一個更投入的態度與方法,才能讓思考方式更有組織。

 

藝術不再是如百年、千年以前,只是為生活的紀錄寫真而已,藝術與生活相連融合,任何美感的教育與生活實際的應用,才是新時代的教育主流。可惜今日的思想觀念與學校教育課程內涵的修正,總與時代的思潮有極大的時間落差,以致成人價值觀的錯亂,影響孩子的學習。

很多家長的心理都有疑問:我的孩子有創造力嗎?學畫畫,從何時開始最好?我不懂藝術,該怎麼教孩子? 《畫不像的畫像》,不是一本傳授繪圖技巧的工具書,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 林千鈴選擇從理論出發,不但顛覆傳統美術教育的迷思,更深入指引讀者認識當代兒童美術的潮流,讓家長從了解孩子的畫、以及兒童畫有哪些特質開始,讓孩子重拾繪畫的自由與想像!

 

http://cwcrm.cw.com.tw/svr2/Internet/kids/wmx_edmimage/323/edm_content.htm#read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打也不罵,6招教出自律小孩

作者:陳念怡  出處:親子天下


現在的父母,知道不可以打罵小孩,但不知道可以做些什麼?

「愛的管教」是新一代父母與老師必須要有的基本知能。專家提供愛的管教6法,不用打也不必罵,

協助父母教出自動自發、守規矩的小孩...

 

工具一:「壞掉的唱片」



當孩子違反規矩,開始討價還價甚至轉移話題,父母可使用「壞掉的唱片」這一招,

避開一場冗長失焦的爭辯。方法是,重複幾遍孩子應該做的事,例如「現在把玩具收好」,

暫時不要理會他的抗議,讓孩子知道你是認真的。對於明確而清楚的決定,通常孩子會照辦。

但記得事後主動提供孩子討論的機會,讓他充分表達想說的話。


工具二:集點獎勵計畫

習慣的養成來自於練習。「集點數換獎賞」是強化孩子正面行為的遊戲。先設計一張點數表,貼在家中顯眼處,將獎勵目標放在孩子比較容易集到點數的項目,每日持續追蹤、每週定期將累積的點數兌換成獎賞。獎賞不一定要用物質的東西,有時心理的滿足反而更容易成為激勵孩子的動力。此外,獎勵制度並非一成不變,可以依據孩子的年齡和成熟度稍做調整。


工具三:積極的暫停

傳統的關禁閉,懲罰意味濃厚。積極的暫停強調每個人都需要冷靜時間,包括父母自己。

先和善的告訴孩子,需要冷靜下來時,可以坐在特定的安靜角落或「安靜椅」上,

直到能做出尊重他人的行為。


這不是懲罰,而是一種邏輯後果,可中斷孩子攻擊或破壞行為,但無法鼓勵孩子做不喜歡的事。

重點是,每次只能鎖定一、兩種屢次發生的問題行為。孩子一違反規矩,就要立刻使用。

暫停時間和年齡相關,以一歲一分鐘為原則,執行時,需要鬧鐘或廚房計時器。


工具四:小布偶的建議


解決小小孩的行為問題時,小道具是不可或缺的好幫手。相較於無聊的「衝突對話」,

孩子比較願意跟布偶透露自己的心事(即使布偶配上父母的聲音)。讓小布偶問問孩子:

「到底怎麼了?」「為了什麼事生氣?」「下次怎麼做比較好?」

小布偶當然也要樂意回答孩子的問題。





工具五:故事中的熟悉身影



與其反覆說教,不如提供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父母可自行改編童話,將現實情形反映在故事裡。

孩子會從似曾相識的情節中辨認出自己的身影,再藉由討論,幫故事中的主角找到解決之道。


工具六:老祖母的激勵法

運用「老祖母」的原則,可幫助孩子完成不喜歡的事。問問孩子想做什麼:「你想不想馬上出去玩?」

「想不想看卡通?」如果你猜對了,就只需補上一句:「你知道規矩是什麼。做完功課後,

就可以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若有一件期待的事等著孩子,他通常會很快完成另一件不喜歡的事。

完成工作後的獎賞,可提升孩子的行為動機,但前後順序不可顛倒。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1455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偷走孩子專注力的4大兇手

偷走孩子專注力的4大兇手

作者:許芳菊  出處:親子天下


根據《親子天下》調查:94%中小學導師認為學生專注力不足的現象很普遍。

為什麼現在的學生專注力都變差?是誰偷走孩子的專注力?

 

專注力小偷一:睡眠不足

《親子天下》針對三千多位中小學生的調查發現,「沒睡飽」是孩子上課無法專心的頭號殺手。

其中「家庭作息不正常」、「過度學習」更是導致孩子睡眠不足的主要原因。

家庭原本應該是提供孩子穩定作息的地方,但台灣很多家庭卻是經常一團亂。

專家發現一個班級裡常常有五分之一的孩子來自單親家庭,複雜的家庭生活,讓孩子無法專心。

而大人把自己的生活與孩子的生活做適度的切割,也讓孩子跟著父母幾點睡,他們就幾點睡,

當然注意力不好。


學習過度也是造成孩子沒睡飽,上課無法專注的原因之一。根據《親子天下》調查,台灣的中小學生,

在學校教室上了一天課之後,有超過六成(在都市超過七成)的孩子還要上安親班,

有些小學生甚至到晚上十點才從安親班回家。當孩子上了一整天的課,

身體與腦力都呈現極度疲倦狀態,永遠被逼著寫功課,永遠沒有主動學習的快樂經驗,

當然也就沒有機會練習專注。

 

專注力小偷二:老師上課太枯燥

 

《親子天下》調查顯示,「老師上課方式太枯燥」(45.8%),

是學生認為他們上課無法專心的第二大原因,尤其是都市裡的小孩,

老師上課太枯燥甚至是讓他們無法專心的最主要原因。


任教於國小的宋老師就不諱言,學生不專注,有一半的原因老師要自己檢討。而另ㄧ個現象是:

有64%的導師認為學生上課不專心,是因為上課內容安親班都教過。安親班還會超前學校進度,

學生有時還會質疑學校老師教的不對,讓老師面臨更大的教學挑戰。

 

專注力小偷三:上課內容太難

 

但另一方面也有將近相同比例的學生(44.2%),覺得上課內容聽不懂,所以無法專心。

尤其到了國中,同一個班級中學生的程度落差更嚴重。任教於國中多年的陳主任發現:

平均一個班級在上理化課時,約有五分之一處於完全聽不懂的狀態。


有些老師為了方便管理讓學習落後與無法專心的孩子,全部坐到同一區(常常是最後面),

更讓原本便落後的學習狀況,雪上加霜。


專注力小偷四:一心多用,媒體聲光刺激太多

 

根據《親子天下》的調查,超過三成的學生,會一邊寫功課一邊聽音樂或上網、打電腦、講電話

或做其他的事。國中生尤其嚴重,將近四成的國中生有一心多用的情形。


尤其數位媒體對兒童青少年的影響很大,一個刺激接著一個刺激,不經循序漸進、

也不須要觀察等待的注意力模式,在這個聲光當道的時代,

各種數位多媒體已經成為影響孩子專注力的強力殺手之一。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536&p=2&fp=1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至7歲孩子應該學好的規矩

0至7歲孩子應該學好的規矩

作者:安妮特.卡斯特尚  出處:親子天下Web Only


零體罰的時代,父母常常覺得孩子愈來愈難搞,如何讓孩子學會規矩,是所有父母面臨的大挑戰。德國育兒專家認為,孩子從0歲開始就有能力學好規矩...

advertisment

父母眼中的「問題小孩」是:嚎啕大哭數小時的小寶寶,會咬人和打人的幼兒,吃飯習慣不好的小孩,叫人受不了的幼稚園小孩,會肚子痛的小學生。所有父母都一致認為:「我們想像中的小孩不是這樣!」


但父母可曾思考過,對自己孩子的發展到底有什麼想法?父母的願望與孩子實際學到的規矩有時候天差地遠。任何年齡的孩子,從小寶寶到學齡兒童都有這種情形。0至7歲,不同年齡的孩子該學到哪些規矩?


德國育兒寶典《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作者安妮特.卡斯特尚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嬰兒:一歲前

其實孩子在嬰兒時期就已經能夠學習規矩,或者更適當的講法是:關連性。


新生兒不知道什麼是對或錯,什麼令人喜愛或令人不快。但是小寶寶已經有能力記住父母對他的行為所產生的反應。他能從中推論並決定自己接下來的行為。他的方法還很有限,儘管如此卻非常有效:一個燦爛的微笑能化解父母任何怒氣。激烈的哭泣會引起我們擔心、同情、憤怒或無助。我們幾乎總是迫切希望哭泣能盡快停止。


以下的「規矩」,是寶寶在第一年裡應該可以學好的,而且特別是從第六個月起會決定他的世界觀的規矩。

•「媽媽決定何時供應我飲食以及供應的內容。我可以決定是否要吃以及要吃多少。」


•「當我吃飽、心滿意足又心情很好時,媽媽特別愛跟我玩而且玩得很盡興。」


•「當我哭鬧時,會得到所有我需要的一切。如果我繼續哭鬧,爸媽就少注意我。」


•「爸媽一天當中會好好陪我玩好幾回。但是當他們自己有重要的事要做時,我得自己玩一下,即使我不喜歡。」


•「家裡幾乎所有東西都准許我去探索。但有幾樣東西絕對不准碰。」


您的孩子學到的是這類的關連性嗎?如果是,那麼他同時也學到:「從爸媽那兒我可以得到我所需要的一切。但不是要什麼就有什麼。爸媽會注意我的需求。不過有時候他們就是比較清楚什麼對我有好處。」

 
 

幼兒:兩歲和三歲

在這段緊湊的發育期裡,每個孩子都以自己的速度擴展視野。這個年紀的孩子無法理解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但是他能反覆記住父母一再重複出現的反應,並且從中得出結論。至於是哪些結論則根據他所認識的規矩而定。


以下的規矩可讓這年齡的孩子學習到自我負責的態度:
•「如果我從別的孩子手中搶走東西,媽媽會從我這兒把東西拿走並且還給他。」


•「如果我不吃午餐,就得等到下一餐。」


•「如果我坐在地上哭鬧,媽媽立刻走出房間。」


•「我現在不再包尿布了,即使我常常『大』在褲子裡。」


•「共用早餐時大家都坐在桌邊。吃完時,可以站起來,但是不准手裡拿著食物亂跑。」

幼稚園:四到六歲

幾乎所有小孩三歲時上幼稚園。這是一段新生活的開始。您懷著哪些幻想和願望陪伴孩子呢?在這個階段,不論孩子的表現是否符合父母的期待,或是和你原來的想像有點出入,父母都必須先接受孩子原本的樣子。雖是如此,家長對這年齡的孩子並非毫無影響力。


以下是4至6歲孩子可以學好的規矩─
•「即使我衣服還沒穿好:媽媽還是準時送我去幼稚園。」

•「如果我哭鬧得令媽媽很煩,她就走出去。」


•「我的玩具必須自己整理。」


孩子在幼稚園裡還會額外學到其他類似的規矩:
•「所有孩子都乖乖坐好上廁所(大號)。」


•「吃完早餐把自己的盤子收走並且洗乾淨。」


小學:七歲起

你可以夢想孩子是個「理想」的小學生。但是不能按照需求來塑造或教育他。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毫不費力地學會閱讀。有些孩子要非常努力才辦得到,而當他最後辦到時,就是個了不起的成就。例如學游泳或安靜坐好就是類似的例子。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強項。重要的是發掘和培養。但每個孩子也都有他的界限。這一點父母必須接受。


當要求過度偏離孩子的能力時,壓力已經在前面等著你和孩子。


小學生可以建立的規矩─
•「如果我早上拖拖拉拉,上學就會遲到。」


•「媽媽協助我作功課。當我開始胡鬧時,她就走出房間。」


•「當某些電視節目不適合我看時,電視就會關掉。」


孩子在小學階段在學校還有會許多其他的規矩。這裡舉幾個例子:
•「準時到校。」


•「按照規定完成功課。」


•「上課時要坐在自己的位子上。」


•「發言要舉手。」

(本文摘自《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天下雜誌出版)


作者小檔案:
安妮特.卡斯特尚(Annette Kast-Zhan)
心理學碩士及行為治療師,提供父母諮商及問題兒童輔導,治療經驗甚豐。在少子化的德國,

作者育有三個孩子,她從自身與多年的看診經驗中,歸納了深入淺出的教養指南,

寫出《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並與小兒科醫師哈特穆.摩根洛特合著《每個孩子都能好好睡覺》、

《每個孩子都能好好吃飯》,本本暢銷,堪稱德國的育兒聖經。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1453&p=3&fp=1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需要上「全腦/右腦開發」課程嗎?

 

 

 


坊間有些才藝班標榜先開發孩子的右腦,才能帶動左右腦平衡發展;或是天才都以右腦思考,

開發右腦才能啟發創造力,其實並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可證明...

 

研究發現,大腦是左右同步發展的,孩子在探索環境時,各式經驗就已經開始刺激大腦的發展,

且左右腦同步進行。坊間有些才藝班標榜先開發孩子的右腦,才能帶動左右腦平衡發展;

或是天才都以右腦思考,開發右腦才能啟發創造力,其實並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可證明。

所謂的「右腦開發」機構,大多聲稱讓孩子開發右腦,以圖像方式快速學習,可累積大量的知識庫。

事實上,這是運用圖片速記的原理,訓練孩子記憶。不過,光是記憶並不代表能理解,

即使累積了資料庫,孩子仍無法將知識串連起來,意義不大。

坊間流行的「可開發右腦」的各類型教材,也是強調以圖像方式學習,讓孩子瞬間記憶,

學習大量知識,但這個觀念並不正確。學習是潛移默化的,孩子主動探索,

就能幫助大腦神經建立連結,達到學習效果。透過圖像的提示與重複練習,孩子雖然容易記憶,

但快速記憶的結果也容易忘記,這樣的過程並不能算是真正的學習。

林佩蓉表示,近來許多研究報告指出,天才的共同特徵不是「智能」,也不是「以右腦思考」,

而是「創造力」。創造力需要左右腦並用,也就是除了涉獵知識,還要有創新求變的思考力,

兩者都非常重要。因此,孩子不需要變成擅長記憶的背誦高手,而是應該隨時保有好奇心與探索動力,

勇於嘗試創新的想法,多元思考。

「遊戲」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方式。過程中,孩子可以觀察、體驗,甚至學習到人際互動,

這些都能自然的促進大腦發育。此外,孩子天生就喜歡探索生活周遭的一切,

父母若可以陪他實地觀察、摸索,比在教室看著圖片死記更能開發大腦潛能。

 

 

出處: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2288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才是健全?---令人感動的英雄:劉大潭的故事
讀了他的故事,很感動!就像影片裡,劉大潭先生的國小老師說的一段話,她說:「我都替他難過,但他一點都不難過,我覺得我很庸俗,他才是比較健全的人。」
 

 
劉大潭的故事
 
在南投縣山區鄉下,有個小孩名叫阿潭,他三歲時罹患小兒麻痺,從此無法站起來走路;他像一隻鱷魚一樣,用胸部貼在地上爬行,所以他的膝蓋、小腿、腳盤經常磨破、流血,也留下許多疤痕。

到了七歲,爸爸才教他用兩隻手,拖著鞋子走路。你可以想見,當阿潭用手拖著鞋子走路,別人一定都會用好奇的眼光看他,但阿潭總是不自卑,而以點頭、微笑面對。

七歲,原本是孩子上小學的年齡,可是媽媽擔心他會被其他小朋友嘲笑、欺負,所以沒讓他上小學唸書。

直到九歲時,熱心的校長才建議買一部三輪車,拜託全校同學幫忙推阿潭去上學。可是,遇到下雨天怎麼辦?在傾盆大雨中,三輪車陷在山區泥沼中,進退不得啊!同學都先走了,阿潭的眼淚和雨水一直流、一直流,大姐也在一旁抱怨。

然而,皇天總是不負苦心人,六年後,阿潭從西嶺國小以第一名成績畢業。不過,問題又來了,山區沒國中啊!阿潭問爸爸:「以後我該怎麼辦?」

爸爸也去請教很多人,有人說:「叫他去擦皮鞋啦!」也有人說:「去學刻印章啦!」甚至也有人直接說:「這孩子是個『廢人』,不用再唸書,也不必去學什麼手藝,乾脆拿個盤子給他,叫他去車站,趴在地上當乞丐,人家就會丟銅板給他?」

可是,阿潭聽了,難過得跑到樹下大聲痛哭—「不,我不要當廢人,我不要當廢人,我不要當乞丐……」

後來,國小旁邊蓋了一所國中,阿潭高興得哭了好多天;他深信,上天聽到了他的祈求,老天絕不會放棄他的。

也因此,阿潭更加努力用功唸書,三年後,也以第一名成績從鳳鳴國中畢業。

真的,天助自助者!只要自立自強,敢向命運挑戰的人,就是巨人!阿潭說:「遇到困難時,我就想辦法解決,而不是被打倒!」

阿潭,名字叫做「劉大潭」,他後來又唸了台中高工、逢甲大學機械工程系,也都是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他的堅定信念和毅力,就像「感恩的心」這首歌的歌詞一樣

「我要向蒼天說,我絕不認輸!」

在求職過程中,劉大潭曾經被一百多家公司行號拒絕於門外,甚至被警衛趕出來,但最後終於有一家工廠願意「試用他」。

於是,劉大潭努力工作、不計較酬勞,也免費加班;當別人設計東西都只畫出一種方案時,他就加班設計出五、六種方案,提供老闆圈選。

也因這種用心、認真的態度,獲得老闆賞識;也因此,阿潭從組長、設計課長,一直升到研發部經理,薪水是全工廠最高的。

後來,劉大潭在書法班認識了一位漂亮、有才藝的女孩,當然,女孩的父親說什麼也不願讓女兒嫁給一個「用手走路」的人。

然而,劉大潭鼓起勇氣,恭敬地向「可能的老丈人」說:「我除了腳不方便之外,我身體健康,品德操守及責任感都很好,設計課長的薪水也很穩定,最重要的是,我很愛您女兒……」

丈婿一夜的懇談之後,丈人終於點頭答應了。

如今,劉大潭有了貌美如花的太太,也有了三個可愛的美麗女兒。而且,劉大潭也自己創業,成為「速跑得機械公司的董事長」。

劉大潭說,十五年前,他曾經「爬進」汽車展示場,現場的五、六名業務員一看到他,都紛紛走避,怕他可能是來化緣、要錢的。

這時,劉大潭向一名小姐說:「我要買車!」

可是,還是沒有人願意理他,只在一旁竊竊私笑。隔一天,劉大潭再度「爬進」了汽車展示場,但他也請銀行經理提領「六十萬現金」過來,把鈔票放在桌上;此時,所有業務員都看傻了眼,急忙客氣、畢恭畢敬地泡茶、端咖啡過來。

付完錢之後,劉大潭拿出手提袋內的工具和零件,把鐵條用螺絲起子安裝在油門和腳煞車上;這時,只要「用手」就可以操控油門和煞車。三十分鐘之後,劉大潭就把車子開走了,而現場六、七名的業務員,人人瞠目結舌、錯愕不已!

二十年前,劉大潭看到電視新聞中,報導七、八個大學生在火災中被燒死,很心痛。一天,他看到一隻蜘蛛從葡萄棚上滑下來,就立刻衝回家,設計出蜘蛛高樓緩降機,吊在窗中測試,效果很棒!他申請專利,立刻就被核准了;後來,被派出國比賽,也得到金牌。

又有一天,他看到連戰先生到圓山飯店開會,被困在電梯裡兩小時;於是,他又發明「在停電或電梯故障時,可以安全下降到一樓」的安全電梯。這個發明,又很快得到專利和金頭腦獎。

您知道嗎?劉大潭先生的發明不計其數,但他說,他這一生中做得最好的是「廢物利用」!

原本,他的身體已經殘廢,但他堅持「看好自己」,也絕不放棄,並充分利用剩餘的頭腦和雙手,也因此,他成為一名頂尖的發明家!

他曾經榮獲「全國發明展第一名、金頭腦獎」,也拿下「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金牌」、「德國國際發明金牌」、「國科會十大傑出科技人才獎」、「文復會科技總統獎」、「經濟部中小企業創新研究獎」……

同時,他更是全球第一位「身障發明家」!

延伸閱讀: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