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好文章 (9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
  「喔,你們念的東西好難喔!」
  「這麼難啊!媽媽自己也不懂了!」
  「你上課時一定很辛苦吧!如果沒有辦法充分了解這部分的話,之後不管上課時多麼專心,恐怕也很難聽懂呢!」
‧看到孩子的成績不理想時,也千萬別立刻慌張起來。
‧冷靜判斷孩子究竟是哪個部分不懂。
‧提出解決方案。
「你到底在念什麼書啊?」
「你到底有沒有在專心聽老師上課啊?」
「你一定是沒寫作業!」

對孩子面臨的艱深功課表示你的理解

  當孩子還小時,如果有不會的功課,爸媽還可以用比手畫腳的方式教導孩子,

但是當孩子進入高年級,甚至是國中後,通常課業的內容就已經很難了!

所以,爸媽至少應該適時表示你對孩子的理解,例如說:「你們念的東西好難喔!

媽媽都看不懂呢!」,讓孩子知道你也明白他的辛苦,孩子自然會覺得輕鬆許多,

畢竟連父母都已經表示認同了。接著再採取下一個步驟,

也就是和孩子一起思考該如何解決問題才好。如果身為父母的你無法解決的話,

不妨對孩子說:「上課聽不懂的話,一定會很辛苦吧!」也可以跟孩子討論,

是否考慮去上補習班。如果父母自己懂得如何解題,就盡量協助孩子,

但還是要表達你的同理心,例如說:「原來如此,這個地方確實滿容易弄錯的!」、

「這一堂課就算有專心聽課,一定還是會覺得很難,不如我們一起來思考看看吧!」等,最後當然還要多多鼓勵孩子。

   最重要的是,絕對不能讓孩子有「向不理想的成績」妥協的想法,

或是自暴自棄地認為「無所謂啦!反正我本來就很笨啊!」一旦孩子產生這種想法,

今後就得每天痛苦地去上他聽不懂的課。要避免讓孩子承受這種痛苦,

就必須幫助孩子思考解決的方法,協助孩子脫離功課的苦海才行。


當孩子不念書時
    「沒想到原來你數學這麼強喔!」
  「你自己設計幾個題目寫寫看吧!」
  「你覺得你比較適合哪一種念書方式呢?」
‧清楚指出孩子擅長的科目、領域。
‧不因為孩子有去上補習班,就因此不管孩子的狀況。
‧訓練孩子養成自己訂定學習計畫、自己調查資料的習慣。
「快去念書。」
「答案是這個啦!」
「你到底知不知道我為什麼要讓你去上補習班啊!」
「你這樣下去怎麼得了啊!」

孩子不念書的一大理由,就是不知道該如何念書!

  爸媽一定要知道,有時候孩子上補習班不一定好,因為有些孩子會覺得只要有去上補習班,就表示自己已經盡力了!一旦孩子將上補習班當成一種自我安慰的手段後,孩子的成績就很難再有所提升。所以,最好的念書方式還是要找到「適合孩子的念書方式」,然後每天在家利用一點時間複習功課,就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孩子不念書,其實很可能是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念才好」,而一旦習慣補習班說什麼,自己就跟著做什麼後,孩子就會喪失主動學習的意願,導致越來越不知道該怎麼念書才好。

  因此,在看過孩子的考卷後,首先應該給予孩子正面的評價(給予共鳴),然後再與孩子進行確認,例如用溫和的語氣問孩子:「這裡好像沒有真正弄懂喔!」、「再這樣下去,不懂的地方恐怕會永遠不懂喔!」,最後再給予建議,例如:「要不要試試看這種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有許多,像是製作卡片、抄寫筆記、重新分配每一科的學習時間,甚至偶爾在某一段時間中,集中所有精神來學習某一個科目。如果孩子有辦法自行設計題目的話,那就再好不過了,所以偶爾也不妨對孩子提議:「你要不要自己設計題目做做看?」身為父母,最重要的就是幫助孩子找到一個適合孩子的學習方法。
 
當孩子不斷犯同樣的錯誤時
  「罵你也是沒有用喔!」
  「或許這就是你與眾不同的地方吧!」
  「會不會這其實就是你可愛的地方?」
‧讓孩子明白他自己的缺點在哪裡,並耐心地幫助孩子慢慢去改善。
‧不愁眉苦臉地將問題看得很嚴重。
‧試著加入一點幽默感。
「你怎麼老毛病又犯了?你也給我差不多一點。」
「你到底要做錯幾次才甘願啊?」
「你根本就是心不在焉!」

試著將它看成是孩子與眾不同的特點

  如果能夠以愉快的氣氛來跟孩子談論,不妨輕鬆地說:「你又犯了相同的錯誤啦?真是拿你沒辦法」,雖然內心裡其實是很想對孩子說:「你應該克服你自己的缺點啊!」不過既然是缺點,當然不是那麼容易可以改正的了!正因為缺點很難輕易改變,所以人才會不斷重複犯下相同的錯誤。

  不要說是小孩了,人都會有缺點,所以有時不管再怎麼斥責孩子也沒有用,所以不妨稍微放鬆地說:「你又弄錯啦?」如果不是太嚴重的問題,或許真的沒有必要太過在意,甚至可以看成是孩子可愛的舉動,當它是孩子與眾不同的特色,也就是設法讓孩子能活用這與眾不同的特點。只要能幫助孩子發揮這個特點,說不定有一天,這會變成孩子吸引別人的魅力點。

  不過若是這個問題會引起別人的困擾,那就不能一笑置之了!這種時候親子都應該同時冷靜下來,好好地反省為什麼會重複犯下相同的錯誤,同時一起思考該如何來改正這個缺點。此時能否適切地鼓勵孩子,將會是能否幫助孩子改正缺點的一大關鍵。所以,絕對不要劈頭就嚴厲地批評孩子的錯誤,否則只會得到反效果。

 

 
當孩子頂撞父母時
  「我幫你整理一下,你想說的意思是不是這樣呢?」
  「我一直都很在意你啊!」
  「告訴我,你到底想怎麼做?」
‧自己不可以先情緒化、過度反應。
‧了解孩子正處於叛逆期。
‧理解孩子煩悶的原因。
「你剛才說什麼?」
「你竟然敢這樣頂嘴!」
「你翅膀硬啦!」

孩子都是在反覆的錯誤中學習、成長的!

  大孩子的思緒已經比較複雜,情緒上也比較不穩定,因此常常會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心情,甚至常說一些非常情緒化或是沒禮貌的話。如果此時將孩子所說的話全部當真,就很容易造成親子之間的口角。

  站在父母的立場來說,會覺得孩子所說的盡是一些歪理,只為了將自己的行為和情緒正當化,就隨便說出一些邏輯不通的理論。只是這時候,絕對不能對孩子說:「你又在說什麼歪理!」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開始懂得用理論來為自己辯駁,他們非常享受這種語言遊戲。也可以說,這個時期的孩子很醉心在自己的理論世界裡。

  某位國中老師將這段時期定義為「歪理時期」,所謂歪理,指的是觀點狹隘的人所說出來的理論,不過對孩子們來說,他們其實都是非常認真的,所以絕對不能採取輕視的態度來面對他們,必須用正當的理論來反駁他們才行。所以,大人們絕對不能自己先過度情緒化,而是要讓孩子確實知道你非常努力在聽取他們的理由與說法,再與孩子之間展開充分的辯論。要達到這個目的,首先就必須站在孩子的立場想,同時也要讓孩子知道身為父母的你,心裡真正的想法是什麼。唯有不斷認真地面對孩子,才能找到真正的解決方法。

 

 

(本單元內容出自於三采文化所出版之《跟孩子當朋友的第一堂課:聊天》一書)

 

http://www.mdnkids.com/friends60/index1.shtml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提升專注力?!

(天下雜誌讀後感)by王老師

************************

 

    專注力是學習的根本,專注力不佳的孩子在學習上必會遇到一些挫折,而專注力其實包含了多個心理及生理過程,根據研究,大約可以將專注力分成五種類型:選擇性專注力、集中性專注力、持續性專注力、分散性專注力和轉換性專注力,大多注意力缺失的孩子都是在持續性專注力、集中性專注力和選擇性專注力出現問題,也就是這些孩子無法專心完成一件事,更無法一心多用,而專家提出的建議是:

1.   在完成學校作業上做時間的安排,將作業分段完成,但在每個區隔時間不可去看電視或玩過度興奮的遊戲,以免無法收心。

2.   學習內容與性質可以交替進行,如:寫完數學後背國語再讀社會。

3.   家長適時給予鼓勵。

4.   創造成功的機會,如:提醒孩子寫完作業要檢查。

5.   協助孩子看到作業或閱讀內容的重點。

6.   可藉由比賽遊戲來進行學習。

    另外,讓孩子適度的運動也有助於專注力的提升,動得夠,孩子才靜得下來。在飲食上,吃對東西也可吃出專注力,早餐一定不可少,而且要均衡飲食,五大營養素不可偏廢,雖然這是老生常談,大家都懂的常識,但是在這雙薪家庭的時代,孩子的營養常常被忽略,跟大人一樣變成外食族!

   學習是在好心情中進行的,別讓孩子提前複雜化,讓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找回專注力!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文華:

如何讓孩子自動自發寫功課

作者:王文華  出處:親子天下


寫功課常讓孩子痛苦,家長更苦惱。


趁早建立孩子寫作業的模式,善用計時器,養成好習慣,

適時放手,親子關係再也也不緊繃。

上了一天班好累,回家打開門,赫然發現孩子賴在沙發上扮毛毛蟲。

「作業呢?寫好了嗎?」

「沒~有~」

長長的尾音,滿滿的不耐。

你呢,心頭無名火起:「還沒寫完?快去寫呀!」

「好啦~」毛毛蟲處於冬眠狀態,尾音愈拉愈長,身體動也不動。

終於,在你忍無可忍,破口大罵後,孩子百般不願的進到書房,開始與作業長期抗戰。

等到華燈初上,你已整治妥當一桌美味佳肴,進到書房看看孩子,作業寫了多少? 

「嗯~嗯~」

孩子吱吱唔唔,連正眼都不敢瞧你一眼,你將聯絡簿拿來一看,天哪,四項作業只寫半樣,

那半樣還是錯字連篇……

每天每天,都要和孩子這樣奮戰嗎?

如果孩子不能自動自發寫作業,親子相處,只剩下作業的拉鋸戰,親子關係怎麼和諧呢?

別傷腦筋,我們來想想方法:

培養自動自發習慣要趁早

如果你家孩子,現在還是幼稚園、低年級,恭喜你,你還有幾年的親子甜蜜時光,要好好把握。

趁這幾年的黃金時光,孩子的功課量還不重,你可以籌備一個打造完美小孩的計畫。

孩子放學回家,招呼他,洗個手,弄盤水果、點心,陪他坐下來看看功課是什麼。

你的笑容要甜美,點心要好吃,更重要的是,讀書寫字的氛圍要足夠,讓孩子明白:

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寫功課。

愈早陪讀,孩子愈早養成自己寫功課的習慣;愈早下工夫,他長大後依賴你的機會就愈少。

書房最好有窗,光線要明亮,寫功課時,放點輕柔音樂,書桌上,只留下作業,書架上,

擺滿孩子愛讀的書。

低年級孩子的功課不多,很快就能寫完。即使五分鐘完成作業,你最好再揀本好書讀給他聽,

儘量讓孩子維持回家有三十分鐘坐在書桌前的習慣。

遇到不懂的功課,陪著孩子找工具書,和他討論。總而言之,在孩子習慣養成前,

你得讓他練習「遇到困難時,我可以得到哪些協助的方法」。

寫字的筆順對不對?看書的距離對不對?如何整理書包,怎樣打電話請教老師或同學?

還有寫作業的態度好不好?是一次解決一項作業?還是每樣作業都想摸,最後什麼都沒做好?

習慣養成階段,你要辛苦一點,等孩子建立好習慣,態度對了,你就會很輕鬆了。

 

善用計時器,不必再生氣

在台灣,回家作業就像希臘神話薛西弗斯的巨石一樣,天天都有,無法逃避;不同的是,

薛西弗斯的巨石是為了懲罰他,老師們出的作業卻蘊藏了希望孩子能溫習、預習功課的目的。

孩子小,往往還不懂得把握時間(也可能是還不懂什麼是時間),這時可以運用計時器來幫忙。

現在的計時器功能愈來愈強,價格也不高,我們家就買了兩、三個。

第一次用計時器,可以先幫孩子測一次時間,這樣就有了依據。

家長可以把孩子寫作業的時間,切割成兩三個「小節」,節與節間,休息一下。隨著孩子年紀漸長,

適度拉長節的時間,略減休息時間。

每個孩子專注的時間不一樣,藉由計時器,可以幫孩子了解:只要專心做一件事,

事情就能很快做完。

利用計時器,先要求孩子專心寫功課,再要求他全都要寫對,最後才要求他把作業寫得又快又好,

循序漸進。

有了計時器,就不必一直守在孩子身邊。讓孩子在時限內,完成該做的事,習慣養成後,

再讓計時器退隱江湖吧!

如果孩子已經中高年級了,回家還是拖拖拉拉寫作業,嗯,別擔心,還是有方法。

 

家長放手,但不放任

 

寫作業,是孩子的責任,父母愈把作業放嘴上,孩子愈不把它放心上。想讓孩子自動自發完成功課,

先決條件就是──那是孩子的責任,不是父母的。

父母愈早勇於放手,孩子愈早把責任扛在身上。

所謂的放手,並不是放任,家長是孩子背後支持的力量,當他山窮水盡疑無路時,

父母就是柳暗花明那一村。鼓勵孩子勇敢去沉思,去練習,想方法自己解決。

當然,你也應該讓孩子記下來,把不會做、做了有疑問、想了卻找不到方法的作業,

帶到學校去找同學或老師。

我就要求我們班同學:回家做習題,遇到不會的地方,一定要把推想過程記錄下來,

雖然一時沒想到方法,可是動過腦了,隔天找老師,大家再一起找出答案來。

學問學問,要學也要問,利用做功課的機會,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並找到解決問題的管道與方法。

這種能力,會陪他一輩子的。

萬一孩子每回寫功課,都寫到很晚很晚,怎麼辦?

別怕呀,偶爾晚睡不是你的錯,他自己拖拖拉拉,隔天就得接受整天沒精神的懲罰;

他作業亂寫,隔天老師自然會處罰他。

這叫做自然懲罰法,除非他天天如此,否則偶爾讓老師替你教教孩子,

這不就是我們送孩子去學校的目的?

 

同理心讓孩子甘心練習

 

很少孩子喜歡寫作業的。

在這裡,狹義的作業指學校功課;廣義作業包含安親、課輔、才藝班的練習作業。

試想一個畫面,上了一天課的孩子放學後,背著沉重書包,趕場上各種才藝、課輔班,

回家還要寫作業,你覺得孩子快樂得起來嗎?

大人上班累,孩子上課也累呀,家長要有同理心,告訴孩子,你是站他這邊的。像我都告訴女兒,

拔鼻小時候也超討厭寫作業的。

我們也很羨慕外國小孩回家作業只有一點點,能夠享受快樂的童年;但是國情不同

(寫到這裡,我想明天開始,我要對學生好一點,功課少一點),學校、家長的要求不同。

如何才能培養出一位每天回家,自動自發拿出作業,而且寫得快又好,寫完還自動彈琴,

拉小提琴,閒暇還能跳芭蕾,背弟子規?

這種超完美的小孩,應該只有在夢裡才有吧!

既然大多數孩子都不可能是那種超完美小孩,那麼,何不卸下大人的面具,帶著童心,

檢查一下孩子的各種額外作業:

英文重要嗎?鋼琴重要嗎?美術重要嗎?

這些額外的學習,有幾項出於孩子的自由意願;有哪幾項是鄰居有,同學有,

好像我們家也非有不可的「場面」才藝?

為了你的荷包,為了孩子的快樂童年,勇敢砍掉幾個吧!

安親、課輔也一樣,如果這家安親班的目的,是陪著孩子做完功課,再補充孩子不足的地方,

而非「考試都要拿到全班全校第一」,那就留著。否則,你該考慮,要再增加孩子的負擔嗎?

想讓孩子快樂上學,快樂練習,那就應該鼓勵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也只有這樣,

他們才肯為它流汗苦練,衣帶漸寬終不悔。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2026&p=3&fp=1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安親班餵毒事件看孩童教養

 

教育原本是個春風化雨的良心事業,但這幾天有個關於安親班的新聞在社會版上鬧得沸沸揚揚的,北縣中和某間未立案安親班為了便於管教竟讓孩童服用治療過動兒的三級管制藥品「利他能」,該名學生被老師誆騙誤以為吃了該藥丸會變聰明,竟還分享給其他五位小朋友食用,所 幸學校 老師及早發現,這六名學童身體均無異狀。這起事件讓人震憾的是,身為一名教師竟會因想方便管理學生,用如此離譜的手段來誆騙,一般坊間常聽到的管教學生方式是打罵教育,以暴制暴,用高壓的手段讓學生心中產生恐懼,但這樣真的有效果嗎?學生表面上是屈服的,但真正內心深處想的是什麼,又有誰知道呢?這樣的教育方式教出來只是更多陽奉陰違的學生,治標不治本呀!讓人心寒的是,該安親班未立案,成立10多年來還一直不斷的換負責人,試問孩子的學習保障在哪裡呢?

其實,老師要真正帶好學生必須從「心」帶起,用像對待朋友的態度來面對學生,根據研究指出一個習慣的建立必須經過21次的練習,所以當學生出現不良行為時,老師必須不斷的在身旁耳提面命,讓該學生知道原來我應該這麼做,不給學生機會也等於不給老師自己本身機會,學生在學習如何做人處事,老師也在學習如何管教好學生,這些都是雙方在書本裡學習不到的,而不是藉著餵食藥物或是使用暴力來逃避狀況的發生。另外,教導學生誠實面對錯誤也是當務之急,大人都會犯錯了,更何況是小孩呢?給師生彼此一個空間,師生關係不是對立的,而是應該站在同一條陣線上一同成長。

                             小貴族與您共勉之~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帶孩子看梵谷展的五個建議

帶孩子看梵谷展的五個建議

作者:張美蘭  出處:親子天下Web Only


國立歷史博物館的梵谷展從12月中正式開始!一直到明年三月,

你都有機會帶著孩子去親自欣賞大師的作品。為了避免走馬看花,

提出幾個實用的小建議,讓你與孩子能看過後能說:「不虛此行!」

 

進入【燃燒的靈魂:梵谷】展場後,你會發現有一面牆,上寫著一句梵谷的話:


「我覺得沒有什麼比愛人是一種真正的藝術。」

愛人是一種藝術,愛孩子是一種藝術,帶孩子好好看一場大師的畫展也是一種藝術。

相信有不少父母準備帶孩子去參加這場展覽,除了選擇好時段避免人擠人之外,

也該避免只是湊熱鬧的霧裡看花賞畫行程。在記者會看過展覽的詳細狀況後,

在此提出幾個親子賞梵谷的小建議:

一、行前準備:


提早告訴孩子梵谷的故事。梵谷的一生,有許多精采的故事,包括他在藝廊當業務、教書、

當書店店員及傳教士都失敗、27歲才立志當畫家、一生中只賣出一張油畫….這些故事的背後

,卻可以看到一個永不放棄的勇敢生命。這是生命教育的難得典範。


建議出發前,買本梵谷的介紹書籍,高年級的孩子可以讀讀「梵谷傳」,

年幼的孩子可以看些關於梵谷的繪本,讓孩子了解梵谷的背景以及畫作,看畫時會有更多體會。

二、不同階段的努力:

這次展覽有大量梵谷早期的素描作品,是個很好的引

導,還有各階段梵谷的作品,如海牙時期、努南時期、巴黎時期、聖雷米時期,

每一個時期梵谷都有不同的議題與筆觸,這跟他的心境、環境變化有關。從動線的二樓到一樓,

許多牆面上都有各階段的繪畫重點,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讀後,再對畫開始賞析。


欣賞中可以告訴孩子:萬丈高樓從地起,孩子可以看到:不是學院派、刻苦自學繪畫的梵谷,

早期的素描也有很多透視錯誤、或頭大身體小的問題,例如:「哺乳中的母與子」、坐著的婦人等。

由這些大量的習作中可以看到:所謂天才的背後,其實是無境的毅力與無窮的努力。

三、體驗梵谷的名言:


主辦單位很細心的節錄一些梵谷的名言在許多牆面上,中英對照,例如:

「我覺得沒有什麼比愛人更是一種真正的藝術。」、「繪畫是種信仰,

不在乎世人的意見是其必須肩負的使命」。

建議帶孩子用尋寶式的心情去尋找這些雋語,體驗梵谷語言背後的意義。

四、看畫不同的角度:

同樣的題材,梵谷會有不同的呈現,在一樓展區您可以帶孩子站在「柏樹與兩個人物」大油畫前,

將可以看到他另外兩幅關於柏樹的畫作:「柏樹」素描、及另外一間的「普羅旺斯夜間的鄉村路」。

同樣是畫柏樹,三幅畫裏可以看到白天與夜晚的變化、以及不同繪畫材料呈現不同結果的變化。

讓孩子可以在比較中,了解到同一題材可以不同呈現的多元性。

五、建議孩子必看畫作:

梵谷臨摹米勒的「晚禱圖」素描,讓孩子知道繪畫大師也是從臨摹開始學習的;

梵谷初學油畫「有草帽的靜物」,體驗早期油畫作品的中規中矩程度;「母與子」畫作,

了解梵谷對家庭生活渴望卻不可求的故事;「坐在籃子上哀痛的婦人」素描,

感受看不到表情但無言的痛苦。「藍色瓶花」,體會巴黎時期梵谷亮麗光影的改變;

「普羅旺斯夜間的鄉村路」是很經典的後期作品,與未參展的「星夜」同樣有大漩渦的筆觸。

當然還有遠從日本借來,梵谷最後的油畫「薊花」,可以和巴黎時期的「藍色瓶花」

作一個筆觸與用色的對照。

最後,建議帶著一顆開放的心,帶孩子一起走過梵谷各階段的生命之旅,你會發現:

原來我們所不了解的梵谷還很多,還有許多值得重新去體驗的地方。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2038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小孩的閱讀力,將成四小龍之末?
 

台灣小孩的閱讀力,

將成四小龍之末?

出處:親子天下Web Only


台灣加入兩項國際閱讀評比「PIRLS」和「PISA」,不高不低的名次引發各界討論。

擔任台灣PIRLS召集人的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

深入分析名次背後值得注意的危機和隱憂。

 

二○○六年,台灣開始參加以小四學童為施測對象的PIRLS國際閱讀素養評量。

最近一次公布的結果,狠狠敲了教育界一記警鐘。

在這個由國際教育評估協會(IEA)所主導的「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

四十六個參加評量的國家裡,台灣排名二十二;而過去一度被視為「文化沙漠」、

與台灣同樣使用繁體字的香港,卻從先前的第十四名,五年後躍升至第二名。

尤其最值得警醒的是,台灣小學四年級的孩子,因興趣而每天閱讀課外書籍的比率,

在所有參與國家中敬陪末座,僅二四%。

若仔細看PIRLS的題目,會發現它不是考實質內容,而是考思考能力。這個結果明白告訴我們:

今天若有個國際比賽,比賽項目是「誰能馬上從網路上判斷資料價值,並把它整理好」,

我相信我們會輸!因為我們會抓資料,可是不會判斷。倘若絕大多數國民都是如此,

怎不影響國際競爭力?

PIRLS閱讀素養研究,不是單比學生測驗分數,而是包含學生、家長、教師、校長、

課程等五大層面,所以可一窺各國學生的閱讀態度、父母閱讀習慣、教師閱讀教學、

學校的閱讀教學政策、整體閱讀課程安排等等。

在五個指標中,有一項「參與學校與生活中閱讀社群活動」的指標,其實講的正是討論分享。

問卷裡會讓孩子勾選「這個星期有沒有看過(學校課程以外)書」、「會不會跟爸媽、

同學或老師討論書裡內容」。所以PIRLS不光是只看分數,更是在看整體:

看各國在何種環境下培養孩子。

PIRLS把閱讀分為兩個歷程:基本的「直接歷程」、需要高階思考的「解釋歷程」。

台灣學生在直接歷程通過率有七三%,但在解釋歷程通過率就直落到四九%,連一半都不到。

這表示台灣的孩子,對知識能侃侃而談,但卻缺乏歸納推論、詮釋整合、評估批判的能力。

PISA的閱讀結果,前三名依序是韓國、芬蘭、香港。PISA也把成績分布分為六等,

台灣學生落在最高分組的比率為四‧七%,香港為一二‧八%,是我們的三倍;

韓國為二一‧七%,足足是我們的五倍之多。我們孩子的閱讀力,可能將成為四小龍之末。

閱讀,就是「自學能力」

閱讀,就是「自學能力」,也是「思考能力」。閱讀的核心,在於思考。很多老師覺得,

閱讀理解策略這東西,和他過去所敎的差距太大。在台灣的國語課裏,老師教「寫摘要」時,

竟然有要孩子把標準答案填入正確格子裡的現象。我們剝奪了孩子說話的權利,

並代替作者告訴孩子,說作者的意思就是這樣,這其實不是閱讀。

為什麼孩子的閱讀興趣會被剝奪?正是因為本來應該讓孩子「投入、對話」的閱讀課,

我們卻極少讓學生去感受「主角的感受」,沒讓學生有機會對話,

孩子沒有省思過這本書是否滿足自己的期望,也不知如何向別人介紹這本書,

甚至問問自己「假如我是作者,可以如何續寫發展……」

上面這些問題,都是PIRLS國際評比題目中的核心,但我們的老師很害怕這樣問,因為這種問法,

沒有標準答案。老師如何影響孩子?不該是讓他們去背老師說的標準答案,

而是分享自己對書的感受。

當香港、韓國都致力於提升閱讀精英者數量,努力提升整體國民水平時,

台灣目前所培養出來的人才,絕大多數卻僅位於中間。

閱讀力即國力,當年以「四小龍第一」自豪的政府,真的可以開始擔心,

我們國家具備頂尖閱讀素養的人才比率,已被遠遠拋在後面;提升閱讀力,是該有所行動了。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1862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優秀是教出來的」閱讀心得2

BY 2009/12/13

 

接續上週讀的書---優秀是教出來的,克拉克老師教給我們55條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必須知道的原則,像第15條原則中,克拉克老師提到,在學期中他會不時的發獎品,獎勵學生在操行或是學業各方面的優良表現,可是如果學生主動開口要獎品,那麼克拉克老師就不會給,因為他覺得努力做個好學生是為了自己好,開口問表現良好有沒有禮物是很沒禮貌的事情。這個想法很正向,現在有好多小朋友都被慣壞了,只要有好表現一定要有獎勵,不然下次可能就不會再表現出好的樣子了,甚至有些小朋友還會嫌棄大人給的禮物不好,這是很要不得的想法,這個原則教導小朋友的不只是要讓他們知道有好表現是對自己負責任的行為也要讓他們懂得別人給予獎勵的用心。

另外第37個原則也讓我印象深刻,克拉克老師教導小朋友說,如果有人撞到你,即使不是你的錯,也要說:「對不起。」,因為在小朋友的世界中,一個小小的碰撞常常會引起很大的爭端,因此這項班規產生了。大多數的小朋友尚在欠缺包容心的階段,一個無心的碰撞也許就會造成雙方大打出手,預防勝過治療,克拉克老師的這項班規事先預防了爭端的產生,真是厲害!

克拉克老師的最後一項班規就是:在你的能力範圍內,做一個最棒、最棒的人。在他的班上,他不只教學生課業,也教導他們人生態度,出了社會後,人生就不是考試、訂正、寫作業這樣簡單了,在學生階段,他讓學生的心態往正面的方向發展,即使克拉克老師教的學生多是來自貧困的家庭,在眾多資源不足的狀態下,他仍然可以將學生的學業及態度都兼顧好,真的很偉大!

克拉克老師讓我想起「第56號教室的奇蹟」的 雷夫 老師,他們兩位的共通點都是他們是真心的愛學生、愛他們所從事的工作,他們不只是教書匠,而是學生生命中的良師益友。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青春的生命,應該要探索世界」閱讀心得

 

天下雜誌435

by 王


 

「青春的生命,應該要探索世界」,這是新科金馬獎最佳導演---戴立忍說的話,昨天回家剛好看到金馬獎的頒獎典禮,囊括五個大獎的「不能沒有你」,是戴立忍的心血結晶,原本表情酷酷的他,當聽到最佳導演是自己時,站到舞台上,哭到身體顫抖,許久不能好好說話,在夢想與現實中穿梭二十多年的他,終於獲得肯定。

當然,他的人生不是一直都是這麼成功順遂的,在他當兵時,遠在金門的他,在吃飯時間看到電視新聞中播著他的女友被殺害的消息,難過不已,連上怕他傷害自己也怕他傷害別人,於是將他軟禁三個星期,接著他靠著大量的體能訓練,讓身體的痛去掩蓋心裡的痛,有這生離死別的錐心之痛,讓他在日後,不論是「白色巨塔」的演出或是「不能沒有你」的執導上有更貼切的呈現。他用他的青春去探索世界,而不是乖乖的遵循父母給他的道路走。

最近的報導上說碩士學歷大學化,路上隨便抓一個年輕人,都有可能是大學生,所以高學歷的世代已來臨,要如何在眾多高學歷的人才之中脫穎而出,能力才是王道,就像戴立忍他那不設限的人生,用自己的能力去達成夢想。年輕是最大的本錢,是最禁得起跌倒的時候,就像五月天在受訪時所說的:我們的成功,是失敗的累積。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優秀是教出來的」閱讀心得1

By 2009/12/5

 

   今天看了一本書叫做:優秀是教出來的,

書的封面是一位笑得很開懷的老師,他就是這本書的作者---

隆‧克拉克,這本書是在2004年出版的美國暢銷書,

他給了所有家長和中小學教育工作者超基本的55條原則。

    在封面上有一段話是說:隨便放三十名學生在他班上,

不管從前成績、操行如何,他都能把全班每一個都教成優等生。

在隆‧克拉克老師的班級中,沒有不受教的孩子,

任何桀傲不遜的學生在他55條班規的教育之下,都能變得人模人樣,

他除了教授課業外,還潛移默化的教導最難教的一門學問---品行。

    看他所描述的55條原則中,我覺得有些真的看得心有慼慼焉,

有感同身受的感覺。

  1條班規是:遇到大人,要主動稱呼,大人問你話,

你一定要清楚回答:「是/不是//不好」,不可光是點頭或搖頭,

也不可以含糊答「喔」或「嗯」

這樣的規定除了可以訓練小朋友的口語表達能力外,

也可以讓學生學著尊重他人。

  第2條規定是:看著別人的眼睛,當別人在說話時,

你的眼睛要一直看著他,對很多人來說,保持眼對眼是很難做到的事情,

但我覺得這是一種與別人交談時的禮貌,

也代表自己對自己所說的話的肯定,這很少老師會特地教導學生的事情,

但隆‧克拉克老師卻在課堂上讓他的學生練習。

9條班規是:每次我送你什麼獎品,你一定要說謝謝,

如果你在收到獎品三秒之內沒有說謝謝, 我會把送給你的東西收回來,因為不表示感謝是沒有藉口可以通融的

我覺得這條班規真是太棒了,因為現在有好多小朋友認為接受家長或 老師送的禮物是理所當然的,「請」、「謝謝」、「對不起」這些詞似乎已經不常掛在學生嘴邊了,

這是許多家長和老師要檢討的地方,被物質化的小朋友胃口會愈來愈大,

也會將有好表現就要有獎賞這件事合理化,但卻不會表達感謝,

隆‧克拉克老師設立的這條班規真是太好了!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由 更新日期:2009/12/05 04:09

〔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

《親子天下》雜誌針對4200多位小四及國二學生進行的「國中小學生的學習行為與習慣調查」顯示,

國中小學生對主科學習興趣普遍低落,最喜歡的科目是電腦、體育。

數據顯示,國中小男生面臨的危機是「閱讀、作文等語文能力落後女生愈來愈多」、

「對學校的不喜歡、挫折感都比女孩嚴重」、「沉迷電玩的風險比女孩大」,

調查也發現,超過1/3的國中男生不愛閱讀,更有超過60%男生討厭作文。

國中小女生面臨的兩大困境則是「對數理、自然科學的焦慮」、「青春期的自信心風暴」。

超過60%國中女生對功課表現不滿意,近40%國中女生對外表不滿意,

且有近20%的國中女生不喜歡自己。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下雜誌第435期 2009-11-18  文/彭昱融

不能闖紅燈、不能偷東西、不能打架……,教條式灌輸、流於口號的倫理道德教育已經不起考驗,台灣許多頂尖人才卻有低落品格,倫理道德怎麼教才能成功?

 敦化北路理律法律事務所,陳長文律師辦公室裡有一張木頭方桌,

許多人曾在桌前和他辯論公平正義、倫理道德。

 有感嘆民眾寧可拜關公也不信司法的檢察官,

有年輕法官擔心自己的判決和上級法院不同怎麼辦,當然,

還有盜走三十億股票差點整垮理律的劉偉杰。

 大概很少有人比陳長文對不正直、倫理道德教育失敗造成的傷害體會更深。

 「很挫折,很沮喪,」坐在桌前,一生堅持正直的他感到有些無力,

看到華爾街和台灣許多詐欺、內線交易案主都是自己的頂尖同窗,

例如哈佛校友會會長、掏空遠航潛逃的前董事長崔湧。

 「從前教條式灌輸、流於口號的倫理道德教育已經不起考驗了,」

長年開設倫理學的台大哲學系教授林火旺解釋,

社會必須認知倫理道德是一門專業的哲學學問。

 培養「道德思辨力」

 林火旺分析,台灣道德教育失敗的原因在於只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

卻從不解釋清楚「為什麼應該做什麼」。

 強調身教、或透過實踐德行例如感恩、尊重的教育雖有效果卻不足,

缺乏體系與思辨,容易流於教條而無法內化。

 「教道德一定要講道理才能讓道德內化,」林火旺舉例,

當小學生在學校聽到老師說「不能闖紅燈」,

回家媽媽卻說「沒有人的時候可以闖」,兩個權威在孩子心中會造成困惑,

此時如果老師能引導並說服他,不僅會內化成他心中的道理,

回家更會試著說服父母。

 隨著孩子進入國高中階段,自我意識提高、帶有叛逆性格,

此時道德教育就不能再依賴師長的權威。單靠不准這樣、

不應該那樣只會換來孩子「偏要如此」的反效果,甚至被認為「老古板」、

「無聊八股」。

學習做道德抉擇

 這時候必須靠講道理的方式教道德,師長一碰到案例就要解釋背後的理由,

討論「為什麼不可以?」「如果你是他的話願意被這樣對待嗎?」等,

用「理性的權威」說服,道德教育才不會淪為教條口號。

 目前高中生命教育包含的核心課程之一:倫理思辨與抉擇,

就是試圖透過哲學理性思辨,讓學生對日常生活的道德問題,

具有思考和反省能力。

 「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教他怎麼思考和做道德抉擇,」

今年負責大一倫理學課程的文化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吳豐維認為,

倫理學要透過不同的社會現像、把遙遠的道德理想落實在學生生活中印證。

 他讓大一學生直接閱讀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哲學家關於倫理道德的文章,

培養大學生直叩原典能力,熟悉不同的道德理論後,

才有思考辯論的基礎素材。

 「我要讓他們知道這就是國際標準,」吳豐維解釋,

他接著拋出自殺、墮胎、安樂死等道德難題,深化學生的思考。

關鍵不在持什麼立場,而在於學生思考推論的過程,

依據什麼前提與理論、論證的邏輯、和導出的結論關連夠不夠穩當。

 吳豐維同時還搭配富道德思考意涵的電影深化效果。

 例如,《在黑暗中漫舞》女主角從頭到尾堅持道德卻落得悲慘下場,

討論如果結果是這樣,人還要不要依道德而活?如果沒有外在制裁,

是不是就不用守道德?

 《末代武士》頹廢的南北戰爭軍人,在日本武士身上看見消失已久的武德,

討論如何成為具有誠實、勇氣等德行的人。

 透過思辨過程,希望學生離開教室後把道德推理能力內化,

未來面對抉擇時「和自己辯論」,知道自己抉擇背後的理由、承擔後果,

在抉擇之中成長,追求自己和他人的幸福。

 林火旺進一步指出,建立基礎的道德思辨之後,

再進入各專業領域的應用倫理,例如醫學倫理、工程倫理等,

否則目前缺乏深刻內涵的應用倫理課,往往流於形式或大堂演講課而沒有效果。

事實上,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教育在法國高中教育

已推行了一百多年,更是美國哈佛大學七大共同必修核心課程之一。

 得三十億卻失去自己

 儘管建立道德思辨的能力有助抉擇,但愈來愈重視競爭與外在成就的社會,

卻不斷引誘、間接鼓勵道德意願不夠堅定的年輕人不擇手段,「見利忘義」,

今年的高鐵員工集體吃票、職棒球員集體打假球放水就是最好的負面案例。

 「當你選擇了正直的第一步,下一步正直路就容易多了,」

陳長文用自己的經歷勉勵年輕人,正直的路比較辛苦,

不從眾、做出抗拒會遭到很多壓力與困難,

但這些壓力與困難卻能引導你到正當的人生方向、正當的工作。

 相反的,若選擇不正直的第一步,就很容易一步步錯下去,難以回頭。

 「他雖然得到三十億,卻失去了自己,」

陳長文在寫給畢業生的一封信中回想劉偉杰,「也許他能永遠逍遙法外,

但終究得惶惶惑惑過一輩子,良心的法庭已經審判了他。」

 「倫理道德教育是很嚴肅、神聖的工作,」

久經閱歷的陳長文期許道德思辨與生命教育老師,

「領回走失的羔羊,馴服學壞的狼,教育出一個人,而不是一個工具。」

 每一次在正直與否間抉擇的十字路口,都決定了往後的你怎麼走、

你的人生成績。品格,不只是人生成績前的正負號,

更是追求幸福人生不可缺少的必要元素。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生只有兩天-「第一天」和「最後一天」。

就先從賈伯斯追女朋友講起囉!賈伯斯是誰?他是蘋果公司的創辦人,是世界第一部個人電腦的發明人之一,也就是出產iPhone公司的老闆。話說1985年,賈伯斯被自己創立的蘋果公司掃地出門!可以想像當時的打擊有多大,但是賈伯斯只鬱卒了一下子,很快他就振作起來了。有一天他在一所大學演講,「她」坐在聽眾席聆聽,賈伯斯被剎到了。

活動一結束,賈伯斯就去跟「她」聊天,拿到了電話號碼。原本想開口約「她」當天晚上一起吃晚餐,可是又正好有個會議要開,只好把快要說出口的話,吞了回去。

當賈伯斯準備去開車離開時,他問了自己一個「老問題」,這是他每天早上面對鏡子問自己的一個問題-「如果今天是我這輩子的最後一天,我今天要做些什麼?」.......答案出來了,賈伯斯馬上跑回去演講廳找「她」,約去共進晚餐。這位「她」-Laurene Powell寶兒-現在就是賈伯斯的老婆。

引述賈伯斯的一段話:「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人生中面臨重大決定時,所用過最重要的方法。因為幾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的名聲、所有對困窘或失敗的恐懼-在面對死亡時,都消失了,只有最真實重要的東西才會留下。」

賈伯斯又補充說:「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所知避免掉入畏懼失去的陷阱裡最好的方法。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沒理由不能順心而為。」我們也靜下心來,問自己「最後一天」這個問題-「如果今天是我這輩子的最後一天,我今天要做些什麼?」
 

「第一天」又是什麼呢?-當「第一天」入大學讀書,我們對學校、課本、同學充滿好奇心-當「第一天」進公司上班,我們謙虛,願意學習,有衝勁-當「第一天」約會,我們小鹿亂撞,珍惜相處的每一刻-當「第一天」晉升職等,新官上任三把火,有滿腹雄心壯志,要有所作為回想我們做任何事的「第一天」,都是我們最有活力的一天。時光不能倒流,但態度可以回轉。
 

一生只要兩天,就擁有了每一天。

用「最後一天」的心情去選擇下一步,我們會更有方向;用「第一天」的態度去做每一件事,我們會更有活力,更能成功。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時 更新日期:2009/11/10 03:08 朱芳瑤/台北報導
 
 頂尖的要求▲醫學院評鑑委員洪蘭為文痛批台大醫學系學生上課不認真,「尸位素餐」,台大醫學院頓成新聞焦點。(劉宗龍攝)

中國時報【朱芳瑤/台北報導】

全世界大學都在搶頂尖人才,台灣的大學生有危機意識嗎?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撰文痛批,台大醫學系學生上課遲到、打瞌睡、吃泡麵

散漫的態度令人搖頭。她嚴辭炮轟,「如果不想讀,何不把機會讓給想讀的人呢?

尸位素餐是最可恥的。」

這篇文章〈不想讀,就讓給別人吧〉,刊登在近日出版的《天下雜誌》,提及她擔任醫學系評鑑委員,

上月底到「台灣最頂尖醫學院」的評鑑訪視經驗,雖未指出系名,但外界普遍聯想到台大醫學系,

洪蘭也向媒體證實。

上課吃泡麵啃雞腿睡大覺

洪蘭描繪她親眼見到台大醫學系學生的上課情形。已經打鐘了,有學生才姍姍來遲;進來後,

有人吃泡麵、啃雞腿,或打開電腦看連續劇、趴在桌上睡大頭覺,打手機、傳簡訊的情況更不用說。

遲到的同學不是悄悄在後面找位子坐,而是大刺刺走到自己的座位前,絲毫不尊重其他同學的上課權,視授課老師為無物,讓知識的殿堂有如菜市場。

洪蘭感嘆,她實在看不下去了,決定離開。但讓她驚訝的是,再回到教室查看時發現,

不但原先睡覺的同學沒醒,又更多同學「陣亡」。「假如這是我們大學生的上課態度,我們拿什麼去和別人競爭?」

不只台大醫學系學生不敬業,洪蘭文中也批評,醫生也一樣不敬業。她說,早上八時開晨會,

評鑑委員發現醫生不但遲到、沒穿白袍,也還沒巡房;即便來開會了,也是坐在後面做自己的事,

「紀律鬆散令人咋舌」。

醫生紀律鬆散也令人咋舌

「敬業是最基本的做事態度、是個操守,不敬業的人,能力再好也不會成功,對醫生來說,

還會害死人。」

洪蘭強調,學生應做好本分,好好學習,那些上課不認真的學生形同「尸位素餐」,

「如果不想讀,何不把機會讓給想讀的人?」

洪蘭直指,國際競爭如此激烈,但台灣有學生未感受到這股壓力,浪費生命,也浪費國家資源,

她看了難過,也感到憂心。若不及早覺醒,下一代到別的國家當「台傭」的擔憂,

可能不是杞人憂天了。

洪蘭心情沈重,昨天早上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寫完這篇文章後便關手機,也不收電子郵件,

還做好「不要去台大看病了」的心理準備。

洪蘭說,她也是台大人,但知識分子要說真話,看到不對的事就要講,不然就變成共犯。

她向台大喊話,政府花五年五百億拚卓越大學,台大不能只拚世界百大,卻沒把學生的品德教好。

這樣的教育不僅走偏了,而且很危險。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好衝突,人際加分

作者:李佩芬   出處:親子天下


開開心心帶孩子去公園玩耍,遊戲場中卻演變為小孩哭泣、大人吵架的局面。處理孩子的公開場合衝突,有何妙法?

advertisment

風和日麗的週末午後,公園裡孩子三五成群。突然,聲音愈來愈高:「不要推啦!」

「你不要慢吞吞的!快點!」「你白痴啊!說半天聽不懂喔!」七嘴八舌中,

突然一聲「哇」的嚎啕大哭傳入耳際,原本在旁悠閒的大人,神經也為之緊繃。

「誰家小孩這麼沒家教?公園的玩具大家都可以玩,怎麼動手打人!」爸媽一出,

誰與爭鋒。哭泣聲加上質問聲,讓遊樂場內的空氣,頓時凝結……

若你的孩子,正是啜泣跑來哭訴的「受害者」,你是否急著想找出元兇,爭

個是非對錯?若你家孩子,是那位眾所矚目的「肇事者」,

你是否曾在眾目睽睽下「打小孩給別人看」,或拎著小孩代為道歉,然後匆忙逃離開現場?

若你的答案為「是」……來來來,倒杯茶,深呼吸。來聽聽衝突處理專家怎麼說!


每個人的過往經驗,都是形塑我們「內心博物館」的重要來源。

主修社會團體工作與衝突管理的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指出,

大人面對衝突時的一言一行,都會一點一滴進入孩子腦中,

成為孩子未來處理衝突的藍本。若希望孩子擁有一座理性、文明的「內心博物館」,

最根本的方式,就是大人先從轉變自己的信念與言行開始。

「第一步,先關心人的情緒;第二步,再問清事情原委。

若可以的話,能重演一次當時情境最好。至於態度面的教誨,請留到最後才處理。」

經常在公開場合「路見不和、開口相助」的廖清碧,分享自己總能圓滿處理衝突的法寶。

建立衝突時的正向思考態度,是家長必須學習的第一課。

專精兒童人際關係發展的友緣基金會,不斷向孩子與家長灌輸衝突所蘊含的正面意義。

「有衝突是正常的」、「衝突讓大家可以把話說得更清楚」、

「衝突是學習的機會,會得到無價的經驗」、「衝突能學習自我表達、了解對方、增加觀點、

尊重與自己不同觀點的人」……

過去總被貼上負面標籤的「衝突」,在廖清碧眼裡,其實蘊含絕佳的成長契機。

「絕對、絕對不要在衝突當下罵人或打人,那是最不智的。衝突,

正是培養孩子關心別人與自己的時候,千萬別白白浪費了!」

善用問句,培養「共律」

建立起面對衝突的正向信念後,大人應學習的第二課是:善用「問句」,

引導孩子養成主動思考的習慣,為親子間的「共律機制」鋪路。

可千萬別小看問句的力量,這是協助孩子從「他律」邁向「自律」

過程的好方法。廖清碧舉例,當孩子想溜滑梯,底下卻有其他小朋友擋住時,

最好的策略,不是大聲提醒孩子「小心!會撞到」,而是引導他朝「我若這麼做,

會發生什麼事」來思考。譬如可以這樣說:

「有小朋友在溜滑梯下面,若你溜下去,會發生什麼事情?有什麼辦法嗎?」


「你要溜下去了,下面有人,你要怎麼說?」


「他要溜下來了,你要怎麼做,才不會受傷?」


當孩子們用自己的小腦袋,說出自認為最好的處理方式時,

大人這時也請別忘了給他們掌聲鼓勵:「找到辦法了,好棒!為你們拍拍手!」


對人的行為保持好奇,也是幫助自己冷靜、轉念的好方法。當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

較容易尊重人我差異,讓質疑少一點,體諒多一點。

卡內基訓練資深副總經理陳傳宏舉例,面對正在吵架的雙方,

習慣質疑的家長很容易脫口而出:「說!你說你為什麼這麼做!」

但若奠基對行為的好奇,最起碼在詢問語氣上就能問得與眾不同:

「我很好奇,你為什麼會想到要這麼做呢?」

有了這些基本概念,現在,就讓我們回到公園衝突事件現場。

若我們人在當下,可以如何為孩子打造一座更文明、理性的「衝突處理博物館」?

我家孩子打了人……

根據笛飛兒EQ教育機構多位老師觀察,發生衝突時,習慣以打人、罵人的孩子,其實非常積

極面對問題。他們想主動迎擊,企圖用自己所知的方法,

讓事情往「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發

展,但因方法魯莽粗暴,才會引起高度關注。

笛飛兒建議爸媽,給習慣動手或開口罵人的孩子多點機會。

當發現孩子攻擊別人時,深呼吸一口氣,

提醒自己「這是孩子學習如何與人協調衝突的機會」,

但為了避免受傷,可立刻把孩子抱起來,或溫柔抓住他正在打人踢人的手腳。

接下來,請冷靜,千萬別讓自己陷入面子所引發的情緒漩渦中。

先透過「你這麼生氣!怎麼了呢?」、「很痛喔!我看到他打你了!」

安撫雙方情緒,再請他們重演或重述事件發生經過,過程中記得問問方才打人的孩子:

「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短短一句話,蘊含多重意義:一是認同剛剛的辦法也是一種解決方式,

二是相信孩子有能力幫自己找到更好的辦法,同時也鼓勵他用新方法試試看。

當孩子嘗試用不一樣的方法,面對衝突後,也請大力誇獎:

「你可以用更溫柔的方式去提醒別人,我覺得你真棒!」

碰到自家孩子打人,最忌諱當場大聲斥責打罵,這樣只會再度強化「以暴制暴」;

或者家長高壓姿態,要求立刻道歉,教訓完後立即離開事發現場;

而最糟的方式是,先責怪懲罰孩子,再幫孩子收拾善後。這些方式,

孩子都無法從中學會如何適當表達自己,即使事後三申五令「不准打人」,

也很難禁止暴力行為。

我家孩子被欺負……

看到孩子被推打,的確很令人心疼,但家長直接介入,

只會增強孩子「我自己無法解決問題」的信念。與其直接走過去質問或制止「元兇」,

笛飛兒建議,更重要的是問問被欺負的孩子:「喜歡這樣的感覺嗎?不喜歡的話,怎麼辦?」

笛飛兒EQ教育機構觀察,在自由遊戲時間,總有一類型的孩子,在紅綠燈遊戲中老是當鬼,

玩追打遊戲時總被圍攻;他們想融入同儕團體中,卻又不懂得為自己主張。

此時,最忌諱直接幫忙「快速解決」問題。如:直接請出手或罵人者住手,

直接介入該怎麼做,或趕快把孩子帶離衝突現場等方式,這些都無助於孩子累積自信。

唯有當孩子學會為自己發聲,如此在父母看不見的角落,孩子才會知道如何自我保護。

被欺負,是學習「伸張自己不舒服情緒」的好機會。家

長可趁機帶孩子思考自己的立場與感受,如詢問:「很痛嗎?若不希望被打痛,要怎麼辦」、

「你很生氣嗎?你想怎麼跟○○說?」鼓勵他向對方說出自己的感受。

好好衝突,人際加分。下次再遇到類似衝突場合,

千萬別再陷入「我們打了人,都是我們不好」,

或「我們被打,打人就是不對」的自責或憤怒情緒中了。


按下火爆情緒的Stop鍵,秀出你最溫柔的笑容,請孩子Replay當時情境,

你只要用「平和的問句」引導當事人回溯當時情景,思考「我還可以怎麼做」時,

就已成功大半!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1807&p=3&fp=1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obo小天才養成誌 更新日期:2009-10-06 記者: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早期療育評估

 

人們常對「獨生子女」有著不少刻板印象,其實孩子有其先天氣質,

再加上後天不同的環境及教養方式,而有著不同的結果,

這與是否為「獨生子女」並無太大關聯,只不過因目標明顯,一些特質容易被凸顯罷了!

過去,一般家庭多有兩、三個孩子,獨生子女為少數份子;然而,放眼今日,

獨生子女已不在少數,究竟,家中只有一個孩子,是否表示一定就有著人們印象中的特質呢?

 

態度決定結果

 

通常提起「獨生子女」,人們總存有一些刻板印象,也許因為是家中唯一的寶貝,

集三千寵愛在一身,容易顯得嬌縱;因家人太順從孩子,常見自大、自私、蠻橫的性子;

因少了手足的互動,不懂輪流、不會分享與不合群,更是家常便飯。然而,

這些「結果」在少子化的今日,其實很常見,倒未必是「獨生子女」的專利!

反而是與父母的教養態度有較大的關係!

的確,在成長過程中,獨生子女的磨練機會較少,不過,若父母懂得刻意製造機會,

如在平日吃東西、看電視或玩遊戲時,不完全以孩子為主都順著孩子的意思進行,

而是適度給點「挫折」,且多給他幾次機會練習、輪流、分享,互動中,慢慢磨練,

孩子自然學會該如何處理。

獨生子女有教養上的弱勢,也有優勢存在,如因擁有較多獨處時間,比其他人多了思考的機會,在創造力的表現較好;因無手足相爭,容易展現大方、慷慨的個性……。

簡而言之,只要分寸拿捏得當,就算是弱勢,也能逆轉,成為發展上的優勢!

個案‧在校小霸王‧在家小可愛

俊兒五歲才念幼稚園,幾個禮拜後,媽媽被老師告知,俊兒在園所狀況多多,

如易與同學發生衝突、缺少耐心,很多操作活動常要老師做、喜歡霸佔玩具,

說「所有玩具都是我的」,不會與同學輪流或分享……這些宛如「小霸王」的行為,

聽在媽媽的耳裡簡直不敢置信,因為嘴巴很甜的俊兒,極受家中長輩的喜歡。

經過親師溝通後,媽媽才相信俊兒在園所與在家中有不同表現,老師也慢慢了解,

俊兒在家與大人的互動不錯,當然,大人也因為寵愛孩子,而多順著他。

由於家人擔心太早進幼兒園容易生病,使得俊兒五歲才讀大班,

相對於其他同學多已建立良好規範,俊兒顯得格格不入,

加上家中原本就少了同儕互動磨練機會,使他成為同學眼中的小霸王。

 

固定聚會‧製造經驗

從原先對老師的說法感到質疑,經過觀察後,意識到現實環境對小俊的教養存在一些困難,

媽媽一改常態,轉而接受老師的建議,多用鼓勵方式,協助俊兒建立好的行為。

由於俊兒與幼兒園同學互動困難,媽媽另外幫他報名喜歡的才藝班,

透過固定且無壓力的上課方式,與同伴建立關係,製造快樂的團體生活經驗,

加速俊兒融入幼兒園的生活。

一段時間後,俊兒愈來愈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他會把家裡的零食帶去分給同學吃,

也知道玩具要輪流玩,也會關心其他小朋友為何沒來上課……

不再是當初人見人厭的小霸王,融入團體生活的俊兒,終於得到同學的友誼,

每天回家總是快樂的告訴家人學校生活點滴,媽媽的心上石頭總算落了地。

 

從固定玩伴開始‧為團體生活暖身

擔心孩子沒有手足,少了學習相處的機會嗎?建議媽媽可從小幫孩子找個固定玩伴,

藉由定期聚會,製造同儕互動經驗,增加學習人際互動技巧;或是考慮早點進入幼兒園,

以慢慢習慣團體生活中的相處之道。




~原文刊載於2009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obo小天才養成誌更新日期:2009-10-06 記者:文/吳碧芳 採訪諮詢/輔仁大學民生學院兒

 

「禮儀」這個詞,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繁複的西餐用餐禮儀,爸媽不免感到疑惑,

小小孩需要學會什麼禮儀呢?這樣的要求,會不會太超過?其實,「禮儀」的意思,

是將身心教養成美好的樣子(註1),對父母來說,真正的用意,

是要培養孩子有一顆體貼他人的心,懂得尊重和關懷他人,不讓自己的情緒為他人帶來困擾,

不以自我為中心的品格操守。而這樣的教養態度,即使是在最貧窮的家庭也能夠給予。

見人要問好,不小心弄壞別人的玩具會說對不起,需要幫忙的時候會說請幫忙、

不在餐廳玩躲貓貓干擾其他用餐的人……這些基本的禮儀行為與態度,

從小開始培養,就是為孩子奠定良好的品格基礎。

 

 

現在,跟著育兒達人的腳步,從生活中與孩子息息相關的四大生活面向著手,

幫助爸媽輕鬆培養出人見人愛的小紳士、小淑女。

幸福,從管教開始

親子作家蔡穎卿在《在愛裡相遇》這本書當中,節錄松野宗純先生〈幸福〉這篇文章,

標題寫著:幸福是從「管教」開始。對孩子有適當的管教與要求,培養孩子合宜的言行舉止,

讓孩子擁抱這種美好的身形成長,將讓孩子處處受歡迎。重點是,在培養的過程中,

爸媽應該要有正確的觀念,同時配合孩子的身心成長步調、提供具體的做法,做給孩子看,

並且要「持之以恆」貫徹執行。

 

Point 1改變觀念 讓別人也愛我們的孩子

常聽許多父母說:「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跑跑跳跳的才活潑啊!」「我們都不敢帶孩子到餐廳用餐,孩子常常在公共場合撒野,讓我們感覺好丟臉。」身為新手父母,你是否也有這種困擾呢?教與不教之間的尺度似乎很難拿捏。

要培養一個人見人愛的孩子,首先,父母必須改變觀念。蔡穎卿表示,現代人對「禮儀」的了解有所偏差,並且將合乎禮節的行為過度表象化了(而覺得是虛偽造做的行為),事實上,從小要求孩子守規矩並不是(也不會)限制孩子的聰明可愛,培養一個有禮貌的孩子,將是父母給孩子最棒的禮物,因為,這會讓別人也喜愛我們的孩子。

Point 2配合孩子 禮儀養成事半功倍

 

「孩子已經5歲了,從不會對人說謝謝,長輩都說孩子沒有禮貌,現在開始教還來得及嗎?」

輔仁大學民生學院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陳富美表示,父母管教孩子並沒有所謂的黃金時間,

因此,父母不要擔心「來不及」而選擇放棄。但是,從小奠定好品格的基礎,

將這些好的禮儀行為養成習慣,總是比逐漸長大再來糾正孩子的言行,

要孩子改掉來得容易許多,特別是在親子關係已經很緊繃的情況之下,要孩子改變,

父母需要更大的耐心與毅力。而父母若能配合孩子的身心發展步調,

適時的提供孩子正確的做法,對禮儀養成將會事半功倍。隨著孩子的成長,

父母會發現這樣的堅持是值得的。

Point 3身教示範 言行一致做給孩子看

「究竟要怎麼說,你才懂得?」「媽媽告訴你,看到阿姨要問好,你怎麼都不說呢?」

陳富美副教授指出,許多父母只是不停的叮嚀孩子,自己卻沒有做,

又或者自己做的方式與要求孩子表現的方式不一,所以,這樣的要求往往是得不到效果。

她說:「有一回我問女兒,看到阿姨怎麼都不跟人家打招呼、問好?女兒回答我說,

媽媽,妳也從來沒有這麼做啊!」她才明白,因為自己都是以禮貌的微笑、點頭來打招呼,

而不是大聲的問好,孩子觀察大人的行為,所以,也用同樣的方式來表現罷了,

並不是因為孩子沒有禮貌。

 

Point 4修正期待 接受孩子的天生氣質

「不要對孩子有不符年齡的期待,也不讓他們有不符年齡的依賴。」

這是蔡穎卿在《在愛裡相遇》這本書中,叮嚀爸媽在教養時要特別留意的地方。

陳富美副教授表示,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必須考量孩子的能力發展。

她說:「在3歲以前,孩子的小肌肉發展還不成熟,父母要求孩子不要將食物吃得到處都是,

那就是一個不符年齡的期待。但是,若父母對禮儀過分堅持,擔心孩子吃得很髒亂,

所以就一路餵到底,那將是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也將造成孩子有不符年齡的依賴。」

此外,陳富美副教授強調,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但是人人都可以養成好習慣。

重點是,父母必須了解並接受孩子的天生氣質,「例如,慢熱型的孩子,

總是在人都走了以後,才揮手說再見;活動量強的孩子,

就是沒辦法在餐廳裡乖乖久坐不吵鬧。」了解到這些事實,

父母比較不會在教養的路上感到挫折,也不會對孩子有不恰當的期待。




~原文刊載於2009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建煊:父母寵溺 造成尼特族

中時 更新日期:2009/09/22 02:48 林如昕、朱芳瑤、唐鎮宇/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林如昕、朱芳瑤、唐鎮宇/台北報導】

根據學者估計,

全台有四十二萬尼特族(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

簡稱NEET),

不就業,家裡蹲,

監察院長王建煊昨天強調,

這是相當嚴肅的社會課題,父母過於溺愛孩子,對雙方都造成傷害,

奉勸尼特族的爸媽不要怨天尤人,鼓勵孩子出去工作。

但是為了避免尼特族問題惡化,勞委會宣布擴大辦理「立即上工」計畫,

企業雇用初次尋職者,每人每月補助一萬元;

這是政府首度將社會新鮮人納入薪資補助範圍。

根據統計,今年七月初次尋職者平均失業周期為卅周,

較一般平均失業周期廿六.八一周還要高。

王建煊出任監察院長之前,曾在中國大陸辦學,

他說,中國因為一胎化政策,尼特族的問題早就出現,

還更嚴重,一家三代六個大人對著一個孩子,

把所有的資源全給這一個命根子,結果孩子長大沒受過挫折,

「草莓的厲害!」書還沒念完就要求父母買電梯華廈,

「未來主人翁這個鬼樣,國家還有什麼希望?」

王建煊分析,會出現尼特族,追根究底就是父母太過寵溺,

存了點錢買了房子,全部留給小孩,

「現在有多少年輕人,買房都是靠父母!」

年輕人算盤撥一撥,覺得辛苦工作不划算,失去奮鬥目標。

王建煊說,在他們的年代出國唸書只有一張飛機票的錢,

「有去無回」,家境好一點,父母會準備一點錢,

有個媽媽拿存摺給孩子的時候說,「錢在這,沒出息就拿去用!」

結果一家兄弟都很爭氣,沒有人動用一毛錢。

王建煊表示,四十二萬的苦難已經造成,

就像水災過後需要復建,除了政府加強職業訓練,

增加就業機會,父母心態更要轉換,

他估計這四十二萬尼特族,只要願意工作,

一定可以找到工作,也許並不如意,但絕對有機會。

 

 

版主筆記:

這就是為何現在有個怪現象: 高失業率也高職缺率

版主最近也看到許多尼特族及他們的家長態度

大嘆我們的教育及尼特族的家長怎會如此?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為什麼歐洲許多先進國家還是很富強?


在某個電視訪談節目中,

 

嘉賓是一位當今頗具知名的青年企業家。

 

節目漸近尾聲時,按慣例,

 

 

主持人提出了最後一個問題

請問:你認為事業成功的最關鍵品質是什麼?


沉思片刻之后,他並沒有直接回答,

而是平靜地敘述了這樣一段故事:


十二年前,有一個小伙子剛畢業就去了法國,

 

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留學生活。

 

漸漸地,

 

他發現當地的的公共交通系統的售票處是自助的,

 

也就是你想到哪個地方,

 

根據目的地自行買票,

 

車站幾乎都是開放式的,

 

不設檢票口,也沒有檢票員

 

甚至連隨機性的抽查都非常少。

 

他發現了這個管理上的漏洞,

 

或者說以他的思維方式看來是漏洞。

 

憑著自己的聰明勁,

 

他精確地估算了這樣一個概率:

 

逃票而被查到的比例大約僅為萬分之三

 

他為自己的這個發現而沾沾自喜,

 

從此之後,他便經常逃票上車。

 

他還找到了一個寬慰自己的理由:

 

自己還是窮學生嘛,能省一點是一點。

四年過去了,

 

名牌大學的金字招牌和優秀的學業成績

 

讓他充滿自信,

 

他開始頻頻地進入巴黎一些跨國公司的大門,

 

躊躇滿志地推銷自己,

 

因為他知道這些公司都在積極地開發亞太市場。

 

但這些公司都是先熱情有加,然而數日之後,

 

卻又都是婉言相拒。

 

一次次的失敗,

 

使他憤怒。

 

他認為一定是這些公司有種族歧視的傾向,

 

排斥中國人。

 

最後一次,

 

他衝進了某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的辦公室,

 

要求經理對於不予錄用他給出一個合理的理由。

 

然而,結局卻是他始料不及的。

下面的一段對話很令人玩味。

 

先生,我們並不是歧視你,

 

相反,我們很重視你。

 

因為我們公司一直在開發中國市場,

 

我們需要一些優秀的本土人才來協助我們

 

完成這個工作所以你一來求職的時候,

 

我們對你的教育背景和學術水平很感興趣,

 

老實說,從工作能力上,

 

你就是我們所要找的人。

 

那為什麼不收天下英才為貴公司所用?

 

因為我們查了你的信用記錄,

 

發現你有三次乘公車逃票被處罰的記錄。

 

我不否認這個。

 

但為了這點小事,

 

你們就放棄了一個多次在學報上發表過論文的人才?

 

小事?我們並不認為這是小事。

 

我們注意到,

 

第一次逃票是在你來我們國家後的第一個星期, 

 

檢查人員相信了你的解釋,

 

因為你說自己還不熟悉自助售票系統,

只是給你補了票。

但在這之後,你又兩次逃票。

 

那時剛好我口袋中沒有零錢。

 

不、不,先生。

 

我不同意你這種解釋,你在懷疑我的智商。

 

我相信在被查獲前,

你可能有數百次逃票的經歷。

 

那也罪不至死吧?幹嗎那麼認真?以後改還不行嗎?

 

不、不,先生。此事證明了兩點:

 

一、你不尊重規則。不僅如此,

 

 

你擅於發現規則中的漏洞並惡意使用。

 

二、你不值得信任。

 

而我們公司的許多工作的進行

 

是必須依靠信任進行的,

 

因為如果你負責了某個地區的市場開發,

 

公司將賦予你許多職權。

 

為了節約成本,

 

我們沒有辦法設置複雜的監督機構,

 

正如我們的公共交通系統一樣。

 

所以我們沒有辦法雇用你,可以確切地說,

 

在這個國家甚至整個歐盟,

 

你可能找不到雇用你的公司。

 
 
直到此時,他才如夢方醒、 懊悔難當。
 
然而,真正讓他產生一語驚心之感的,
 
 
卻還是對方最後提到一句話:
 
道德常常能彌補智慧的缺陷,
 
然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空白。
 
 
(但丁)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ove-littlenoble版主的話:

中西文化在教育上的看法是很不同的,
美國小孩很多須自己打工存大學的學費,
中國人的家長比較保護小孩,
較捨不得小孩吃苦,
最近我在面試老師時,
也碰到一些老師的家長捨不得小孩吃苦,
又認為薪資不符合家長的標準,
甚至告訴我她先在家就好,
不用急著出去工作,
讓我很啞口無言....
 
 
 
 
以下引用自noodles部落格的文章
 
沒有人替你買單
 
 
 
雖然不是很認同
但美國的小朋友的確是比較敢冒險!!

 

 

有朋友從美國回來。

大概有十多年,他沒有吃過正宗的家鄉菜。

于是找飯店為他接風,相談甚洽,

賓主盡興。但是到了結賬的時候,

鬧得卻有些不愉快。他拿出了錢,

非要AA制(自己付自己),

當著他妻子和孩子的面。

我感覺他是給了我一個狠狠的耳光,

當然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

但是一向隨和的他卻執意要如此。

回賓館的路上,我很是不悅。

他問我:是不是覺得我AA制(自己付自己),

是沒有給你面子。因為關係實在太好,

沒什麼可以隱瞞的,我點了點頭。

他說,那我講個故事給你聽。

 

在威斯康星一所中學里。有兩個孩子出去爬山,一個中國孩子,一個美國孩子。他們選擇的山比較危險,因為風化,時常有岩石坍塌。這兩個孩子很不幸的在要下山的時候遇到了坍塌。結果,兩個孩子分別被困在了巨大的岩石與碎石的兩邊,那個美國孩子被碎石砸傷了腿,一動就疼徹心肺,他判斷,自己是骨折了。 

 

天色很快就要暗了下來,

黑暗像個巨獸一樣要吞噬掉整個世界。

如果到了夜里,寒冷和饑餓,

也許會讓他們眩暈,

甚至奪去他們的生命。

於是,那個美國孩子開始嘗試著,

用手支撐著自己的身體,

慢慢的向岩石堆上爬去,

他受傷的腿上的血跡染紅了整個岩石。

快要爬上最大的那塊岩石的時候,

他的傷腿踫到了岩石的稜角,

劇痛讓他無法雙手繼續用力抓住岩石,

他重新掉落下來,在岩石上滾來滾去,

像個皮球一樣。

傷上加傷的美國孩子幾乎絕望了,

躺在岩石堆里,大口大口地喘氣。

但是十幾分鐘後,

他因為寒冷而開始感覺到麻木的身體提醒他,

必須要出去。

 

 這一次,這個美國孩子取得了成功,他爬上了岩石,但是岩石距離地面還有兩三米的高度,這個孩子的腿無法讓他平穩落地,他干脆閉上眼楮,選擇了全身滾落下去。沒有人能想像,這個孩子是如何堅持爬回小鎮的。他向別人冷靜地講述了自己遇到危險的地點,時間,而且說有一個中國孩子很可能還在那里。 

 

經過檢查,這個美國孩子左腿脛骨骨折,

在滾落岩石的時候,肋骨受到撞擊,

也折斷了兩根,

身上踫撞出來的傷口和淤青不計其數。

大人們把他送到了醫院,

然後去救援那個中國孩子。

那個中國孩子被找到的時候,

寒冷和恐懼已經讓他奄奄一息,

再晚來一會兒,很可能就會失去生命。

 

朋友說到這裡,

我忽然發現他的孩子已經羞得滿面通紅。

突然,孩子像是下定了什麼決心,

對我說:叔叔,那個中國孩子就是我。

 

那個美國孩子為什麼比他堅強,

你知道嗎?朋友忽然問我,我搖搖頭。

 

朋友說:其實說起來,

原因簡單得讓人無法置信,

只因為美國人從孩子很小的時候,

出去吃飯都是AA制,

他們每個人都會告訴孩子一個必須AA制的理由,

那就是無論什麼事情,

人生裡沒有人替你買單,

就算你的父母、摯愛,也不會。

 

所以,這個美國孩子知道,

要活下去必須靠自己,

無論有多麼危險。

而中國孩子則受到過太多的幫助,

遇到危險,哪怕是不行動就會喪失生命,

他也習慣性地等待著別人的救助。 

 

"沒有人替你買單",這麼簡單的一句話。

AA制吃飯的一件小事,

就塑造了美國人現在獨立拼搏的特性,

我忽然想回去把這個故事告訴我的孩子聽,

我要告訴他,雖然有些時候,

錢不是問題,幫助他也不是問題,

但是,沒有人會替他買單!我希望,

更多的人能夠告訴更多的孩子,

沒有人會替他買單這個道理。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自: http://tw.myblog.yahoo.com/yao-art/article?mid=9691&prev=9757&next=9629

很有感觸的文章...

 

 

以前待過的一間公司,老闆對我很器重,

但我因個人的一些計畫不得不離職,

老闆很捨不得但也只能祝福我

 

離開前,老闆娘在便條紙寫了四句話送我,

就是一些勉勵的話,

但其中一句「愛惜有錢時」讓我印象深刻.

 

一般激勵人心的話好像從未看過這種,

但卻對我影響很大,我將這句話放在心裡,

尤其在順境時我仍然謹慎,

因這句話提醒我不可大意,

仍然要居安思危.

 

偶而會跟同事分享我的理念,

我常常看到客戶抱怨景氣不好,

每年都抱怨,

我實在已分不出什麼樣的景氣才是好.

 

因此我都跟同事說

「也許現在是你這輩子最好的時候,

所以不要抱怨了」

看客戶年年抱怨,

真正的不好來臨時才發現原來以前是好的.

 

但因沒有好好把握,

所以也白白流失許多機會和金錢,

如果能夠體認「也許現在就是這輩子最好的時候」就會更懂得珍惜,

如果將來遇到不好的環境也不會抱怨,

因為心裡已經有準備了,

所以不心慌當然就能坦然面對.

 

「愛惜有錢時

和將每個當下都當成是我這輩子最好的時刻」

是我這一路走來一直放在心裡的話,

也因這兩句話讓我的人生更精彩更自在.

 

在格友christine看到這影片,心很酸,特別在這與你分享

http://www.cultureunplugged.com/play/1081

LNA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